张毅团队携手国内多家科研单位揭示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的肿瘤微环境异质性
近日,郑大一附院张毅教授团队和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张泽民院士团队等多个科研团队合作取得的研究成果“A single-cell atlas reveals immune heterogeneity in anti-PD-1-tre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发表在国际期刊《Cell》,系统阐述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的免疫微环境异质性。

非小细胞肺癌作为肺癌的主要类型,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已有临床研究证实PD-1单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疗效优异,约60%患者接受上述治疗方案后主要病理学缓解(Major pathological response, MPR),大部分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但仍存在两大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一是约40%患者响应性较低,且其耐药机制尚不明确;二是约20%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出现复发情况,缺乏可精准识别高复发风险患者的生物学标记物。
研究团队运用 scRNA/TCR-seq 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的免疫微环境异质性展开了系统性剖析,一方面对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亚型进行聚类分析,成功识别出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的5类免疫微环境亚型,发现了免疫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富集与低缓解率存在显著相关性,揭示了化疗可激活一部分自然杀伤细胞(NK)参与对肿瘤的直接杀伤。另一方面围绕T细胞受体克隆扩增展开深度研究,在对 non-MPR(非主要病理缓解)患者分析中,识别出两类具有潜在不同耐药机制non-MPR患者。这一发现为后续针对不同耐药机制的患者,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综上,研究团队通过多维度深入探究,揭示出患者在耐药机制方面的潜在差异,并开发出可预测患者复发风险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与转化前景,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进一步推动肿瘤治疗进展。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张毅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杨黎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和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291-0
来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
相关文章
- 破除偏见,发掘潜能——ADHD家庭的成长之路和希望之光
- 72岁肺移植21天后,她的歌声传遍病区
- 老糖友脚 “黑化” ,中西结合放大招!
-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16大专科护理“云诊室”上线,三甲护理全天候守护
- 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大三附院)孕妇学校喊你来上课啦!内附5月课程表
- 呵护心灵,拥抱阳光——郑大三附院(省妇幼保健院)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月科普“五进”系列公益活动
- 免费!郑大三附院5月儿童健康福利,家长速抢
-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
- 河南省脊柱内镜第四期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举行
- 手术室里的黑衣人 | 河南省肿瘤医院完成国内首例5-ALA术中荧光辅助脑胶质瘤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