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高龄极重型再障患者在郑大一附院成功“造血”

沈娜    2025-05-07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41

  日前,一位57岁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区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逐渐恢复造血功能并顺利出院,那一刻,她和家人如释重负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据悉,此位患者是该中心多次成功实施的高龄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移植案例受益者之一,骨髓移植效果显著,患者摆脱了死亡威胁并重获新生。

  2025年3月初,该患者因"脓毒血症"急诊入院。血常规检查显示危急值:白细胞0.4×10⁹/L(正常值4-10×10⁹/L),血红蛋白80g/L(正常值120-170g/L),血小板3×10⁹/L(正常值100-300×10⁹/L)。骨髓穿刺证实为"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意味着患者造血系统全面衰竭:白细胞缺失导致免疫崩溃,红细胞不足引发全身缺氧,血小板匮乏造成致命出血风险,生命随时可因感染或出血等原因出现威胁,患者极度危险!

  经过两周的促造血治疗,患者血细胞数量“纹丝不动”。据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边志磊介绍,此类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唯一的希望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快速重建造血,以帮助患者摆脱致命风险。但高龄移植向来被视为医学高风险区,但随着移植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这个年龄“禁区”不断被打破。当前学界更强调综合评估而非单纯年龄限制。与家属充分沟通后,面对患者强烈的求生意志及家属的信任,移植团队决定迎难而上。

  虽然患者幸运地和她儿子的配型合适,但治疗过程依然险象环生。因高龄原因,患者除基础疾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胆囊炎)外,还合并肺真菌感染和脑梗死,移植风险指数极高。为增加移植成功率,边志磊主任牵头组织了包含呼吸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临床药学部、输血科等多学科会诊,并会同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万鼎铭教授、曹伟杰主任、邢海洲主任、郭荣主任等专家制定了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移植期间,患者先后出现发热、重度黏膜炎、顽固性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医护团队24小时动态监测并根据实时指标调整抗排异方案,南院区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王瑞护士长、血液二齐明珠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实施精准照护。最终,移植后第15天,患者中性粒细胞植入和血小板植活,造血功能逐步恢复正常,肺部真菌感染较移植前明显好转。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它通过大剂量放化疗清除患者原有的造血系统,然后输注健康供者来源的造血干细胞,为患者重造一个全新的造血和免疫系统。这一技术在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过去由于高龄患者相关死亡风险相对较高,因此较少进行移植。如今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和老年移植体系的优化,异基因移植已经成为高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一种潜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年龄不再是移植的禁忌,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通过移植获得了长期生存的机会。作为中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移植中心,郑大一附院南院区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现拥有56间移植层流病房,依托造血干细胞移植多学科会诊团队,不断探索优化预处理方案,特别是针对老年、移植合并症指数高评分高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让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有了接受移植的机会,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来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