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胃痛怎么办?这种方法效果好!
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统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胃炎常见的为单纯性和糜烂性两种。前者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厌食和恶心、呕吐;后者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有呕血和黑粪。急性胃炎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和急性化脓性胃炎;慢性胃炎通常又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胃痛”范畴,认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者皆可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导致本病。
胃为六腑之中心,以通降为顺。治疗时,患者仰卧位,取腹部脐上4寸中脘穴,双侧小腿足三里穴,双侧腕横纹上两寸内关穴,用指揉法每个穴位按揉10分钟。按揉的同时,将六段长约2cm的艾条一端点燃后,均匀置于家用便捷灸箱中,将灸箱放于腹部,以中脘穴为中心对腹部进行艾灸,约40~50分钟。
操作时,按揉穴位的力度由小到大,以可以耐受为度,急性胃炎每日1~2次,慢性胃炎每日或隔日1次。用艾灸箱置于患者腹部,加大了艾灸的部位,有着面积大、渗透力强、持续时间长等优点,艾灸借助相应的穴位可以外逐邪气内调气血,补阴和阳,调节升降。
腹部多灸,灸之要“大熟”的理论,“腹藏之内,为性贪于五味,无厌成疾,风寒结痼,水谷不消,宜当熟之。”“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 艾灸通过局部的温热刺激,可使皮肤局部温度的升高,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各种病理产物得到吸收,有改善局部症状的功效,当刺激特定的反应点时,通过经络沟通上下内外联络形体官窍的作用,产生整体的调节作用,治疗全身的疾病。胃炎,多有胃痛不适的表现,多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所致。《类经图翼》云:“凡脾冷不可忍,心下胀满,饮食不进不化,气结雷鸣疼痛者,皆宜灸之。” 针刺的同时进行艾灸,可使热力通过针身透达经络,热感沿针扩散至整个腹部,气至病所,以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编辑:张凡 审核:荣强
相关文章
- 12岁也得手足口?柯萨奇病毒A-6型来袭,需警惕“不典型”症状
- 健康职场 科学控糖--联合国糖尿病日系列活动月盛大开幕!
- 郑大一附院王喜梅教授当选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郑大三附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2项成果荣获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
- 三位一体、学练结合,打造医疗护理员培训“省医标准”
- 河南省人民医院在全国最强医学教学大脑挑战赛斩获佳绩
- 2025亚洲队列联盟(Asia Cohort Consortium)国际大会在郑州成功举办
- 2025河南省肿瘤重症医学大会在郑州举办
- 男子修剪脚底老茧,竟导致骨髓炎险截肢!医生:这类人群很高危!
- 第十二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召开 河南省癌症防治工作包揽全部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