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迷信“千金难买老来瘦”患上肌少症 专家:体重管理这样做才科学
72岁老人过度求瘦患上肌少症
“我一直以为瘦点才能避免‘三高’,身体更健康,没想到差点害了自己!”72岁的李女士坐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的诊室里,懊悔地向医生讲述自己的经历。
李女士身高160cm,体重长期维持在45公斤左右,一直为自己的“苗条”感到自豪。然而,近半年来,她频繁出现双腿无力、走路不稳的情况,甚至在家中多次跌倒,最近一次导致手腕骨折。经全面检查,李女士被诊断为“肌少症”——一种因肌肉量减少和功能下降导致的老年综合征。
“有些老年人像李女士一样,误以为‘千金难买老来瘦’,过度追求低体重,却不知道这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问题。”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二病区主任朱慎慎介绍,临床上也经常遇到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因过度限制饮食导致营养不良,从而出现感染、骨折、贫血、水肿等情况。
究竟“老来瘦”是福是祸?老年人该如何科学管理体重?为此,河南健康网专访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二病区主任朱慎慎。
老年人多重才合适?
朱慎慎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标准建议80岁以上高龄老人BMI适宜范围为22.0-26.9kg/m²,这一指导颠覆了“千金难买老来瘦”的传统观念。年轻人BMI超过24kg/m²可能意味着脂肪过多;而老年人稍高的BMI往往是维持肌肉和能量储备的必要条件。但更需要关注的是体重背后的“质量”——肌肉含量、营养状况和身体功能,而非单纯的体重数字。
低体重老人面临哪些健康风险?
朱慎慎表示,老年人BMI低于22kg/m²时,健康风险显著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肌肉流失(肌少症)是核心问题。65岁后老年人肌肉流失加快,骨密度随体重下降而降低,过瘦老人骨折风险是微胖老人的2-3倍,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达20%。
2. 免疫功能下降是另一大隐患。脂肪组织是免疫调节重要器官,低体重老人面对感染防御能力削弱,普通感冒可能发展为肺炎,术后感染风险增高。
3. 代谢与营养问题不容忽视。低体重老人常伴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导致伤口愈合延迟等问题。他们陷入“恶性循环”:食欲差进食少,营养不足加剧肌肉流失,代谢率下降,食欲更差。
低体重老人怎样科学增重?
针对确实需要增重的低体重老人(BMI<22kg/m²),朱慎慎建议从两个维度着手。
营养补充:消化能力差的老人可选用吸收率达90%以上的蛋白粉,再搭配鱼肉、瘦肉等易吸收的蛋白质;选择坚果、牛油果、全脂奶制品这类高能量密度的食物来补充健康热量;每天3顿正餐外加2 - 3次加餐,像牛奶搭配香蕉、坚果等;把肉类煮到酥烂或做成肉泥,主食选杂粮粥等。
生活方式调整:22点前上床睡觉,保证7 - 8小时的睡眠;每周进行2 - 3次抗阻训练,同时每天散步30分钟;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家人给予情感支持,提升进食意愿。
高体重老人如何科学减重?
对于BMI大于28kg/m²需减重的老人,要遵循科学、安全原则,以下是具体建议。
饮食技巧: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少量主食;选择蒸山药、蒸芋头、燕麦饭等,提供持久饱腹感;限定进食时间(如8小时内),不严格限制种类和数量,执行更轻松;使用小容量餐具控制份量。
运动方案:每日快走30分钟保护关节,每周进行2次抗阻训练(如深蹲、弹力带);运动强度以能正常说话、不喘为宜;在熟悉安全的环境中活动,减少跌倒风险。
健康监测:定期体检,每月测体重,每年检查身高、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减重方案;若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或节食并就医检查。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年人,体重管理需更精细化、个性化。朱慎慎特别指出,与健康老人不同,慢性病患者要兼顾体重对疾病的影响,避免过度控制致营养不良和肌肉流失。此平衡需基于患者年龄、并发症、用药情况等多因素综合评估。
老年人出现哪些变化可能是危险信号?
朱慎慎强调,许多体重相关的问题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了解这些危险信号并能及时识别,可以防止小问题发展为严重健康危机。
体重相关危险信号
非自愿体重减轻:6个月内体重下降5%以上(如60kg老人减重3kg)需警惕。
食欲持续减退:可能是抑郁、消化系统疾病或感染的早期表现。
衣服突然变松:尤其腰带孔位置后移、戒指变松等细节变化。
进食能力下降:咀嚼困难、吞咽缓慢或饭后哽噎感。
功能状态变化
行走速度减慢:过门槛吃力、从椅子起身需要支撑。
握力减弱:拧毛巾困难、瓶盖打不开。
平衡障碍:靠墙站立不稳、容易绊倒。
疲劳感增加:做简单家务后就精疲力尽。
饮食模式改变
偏食加剧:只吃特定类型食物(如只喝粥不吃菜)。
食物储存异常:冰箱里食物过期也不记得吃。
烹饪兴趣丧失:从爱做饭变为随便应付。
心理行为变化
社交退缩:不愿参加聚餐或集体活动。
囤积行为:收集食物但不食用。
饮食观念极端化:如坚信“吃素万能”或过度恐惧某些营养素。
专家小传
朱慎慎,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二病区主任,老年医学教研室副主任。
中共党员,201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从事老年病临床工作10余年,期间分别于2018年在北京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进修学习1年、202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功能室进修学习3个月。
专业特长:擅长冠心病、急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律失常、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肺栓塞、脑梗塞等多种中老年内科疾病和老年急危重症的诊断治疗。
科研教学: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级、省厅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
学术任职:河南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河南省老年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委员、河南省医院协会医养结合分会委员、河南省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