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乳腺结节到底是什么?一文读懂它的真相

张明芳    2025-10-1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11 【查看证书】

  每年十月,“世界乳腺癌防治月”如期而至。

  在这个聚焦女性乳腺健康的特殊月份,我们更应主动驱散对乳腺健康问题的迷茫与恐惧——“我的乳腺结节要手术吗?会不会变癌?有结节是不是很严重?”这类焦虑的提问,几乎每天都在重复。

  今天,就让我们借着防治月的契机,好好聊聊这个让无数女性忧心的话题:我们常说的乳腺结节到底是什么?

  乳腺结节的本质:它不是“病”,只是“信号”

  乳腺结节本身并非真正的疾病,而是一个宽泛的统称,本质是乳腺内出现异常信号的“代名词”。简单来说,就是乳房里长了些小团块,类似皮肤上冒出的小痘痘;若将其取出化验,这些结节可能是是良性的囊肿、纤维腺瘤、乳腺腺病(类似乳腺增生结节),也可能是极少数情况下的乳腺癌。

  一句话概括:乳腺结节是通过体检彩超或钼靶检查发现的“异常信号”,而非明确的疾病诊断。

  关键提醒:乳腺结节≠乳腺癌!上述结节类型中,90%是良性的(如增生、纤维瘤、囊肿、导管内乳头状瘤),仅有极少数可能为恶性。最终性质如何,需要医生凭借专业判断“辨别真身”。

  为什么会长乳腺结节?根源与“激素”相关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我会得乳腺结节?”核心答案是: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乳腺是雌激素的“靶器官”——当外界因素导致激素分泌失调时,乳腺组织可能出现“过度反应”,进而形成结节。比如大家常提到的情绪波动、长期焦虑抑郁、频繁熬夜、作息紊乱等,虽不是直接病因,却会间接影响激素平衡,成为诱发结节的“助推器”。

  关键提醒:多数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与其纠结“为什么是我”,不如坦然面对,学会用科学方式管理健康。

  体检发现乳腺结节?三步科学应对

  1.先做检查:用“分类”初步判断风险

  发现结节后不必慌,先通过检查让医生评估风险。超声是首选,适用于所有人群,能清晰显示结节的大小、形态、血流信号,并给出BI-RADS分类(类似“风险打分”):1-3类大概率为良性,可暂时观察;4类及以上恶性风险逐渐升高,需进一步干预。

  40岁以上女性建议搭配钼靶检查,更全面筛查乳腺癌;若彩超、钼靶均无法明确评估,可在医生指导下做磁共振(敏感度更高)。

  2.理性看待手术:并非所有结节都要“切”

  乳腺外科手术的核心目的,是尽早揪出恶性肿瘤、实现早诊早治。既然90%的结节是良性,自然无需盲目手术。仅在特殊情况下(如3类结节持续增大、伴随明显疼痛或压迫感、引发严重焦虑,或合并乳腺癌家族史),可考虑手术切除;4类以上结节,则需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明确病理性质。

  3.避开误区:药物、按摩无法消除结节

  这是最受关注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不能。若声称“药物/按摩能消结节”,要么是误解,要么是误导——多数良性结节类似皮肤上的黑痣,病变风险极低,我们无需强求“彻底消除”,接受身体的“不完美”,反而更轻松。

  关键提醒:BI-RADS分类仅为参考,不能100%精准判断性质。3类结节中也存在极少数恶性情况,最终如何处理,务必遵医瞩,让医生的专业判断“把关”。

  总结:把“焦虑”换成行动,从容守护乳腺健康

  乳腺结节从不是“可怕的预警”,而是乳房发来的“健康提醒”——90%的良性本质,早已为我们卸下焦虑的重担。它更像一个温柔的“小闹钟”:不是为了引发恐慌,而是督促我们把乳腺健康纳入日常。

  借着世界乳腺癌防治月的契机,愿每一位女性都能读懂身体的信号:定期体检复查、认真听从医瞩、保持平和心态。不被结节困扰,从容守护乳腺健康,始终拥抱健康与美丽!

  来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