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公孙穴——人体的“脾胃总开关”

张征征    2025-10-20郑州市中医院1900 【查看证书】

  提到“公孙”,您可能会想到历史上的公孙鞅(商鞅)、公孙起(白起),或是传说中姓公孙的黄帝。这些名字自带“厚重感”,仿佛能承载起时代的重量。但您知道吗?人体足底藏着一个叫“公孙”的穴位,它虽没有历史人物的赫赫威名,却能像“脾胃的总开关”一样,调控全身的消化与气血,堪称“足内侧的养生高手”。

  一、公孙穴的来历

  1.脾属土:人体的“中央之帝”

  中医认为,脾在五行中属土,位居中焦(胸腔与腹腔之间),就像黄帝居于中央、统辖四方一样,脾能“统领”全身的消化吸收:吃进去的食物,靠脾的“运化”变成气血津液,输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意思是脾像“大地之母”,滋养着其他脏腑,这正是“土德”的体现。

  2.公孙穴:脾经的“络脉枢纽”

  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什么是络穴?《灵枢・经脉》说“络脉者,别走相表里之经也”,络穴就像“跨江大桥”,能连接相表里的两条经脉。脾与胃相表里(脾属阴,胃属阳),公孙穴作为脾经络穴,能同时“指挥”脾经和胃经,让脾胃这对“搭档”配合更默契: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湿,共同完成消化吸收。简单说,公孙穴因脾的“土德”而得名,是脾胃功能的“代言人”。

  二、公孙穴:从头到脚的“调理能手”

  公孙穴的厉害,在于它能“以脾胃为中心,辐射全身”。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出问题,全身都会受影响,而公孙穴能直击核心,解决这些问题。

  1.脾胃病的“克星”:虚证、实证都能管

  公孙穴最擅长调理脾胃相关疾病,不管是吃凉了肚子疼,还是吃多了胃胀,它都能“对症下药”。

  虚寒性胃病:夏天吹空调、吃冷饮后胃疼、腹泻,是脾胃受寒了。公孙穴能温通脾经、散寒止痛,搭配艾灸效果更好。

  食积与湿热:吃多了或吃坏了,出现恶心、呕吐、反酸、胃胀,是脾胃“运化不动”了。公孙穴能“促消化、通腑气”,此时按揉公孙穴(每次5分钟,力度以酸胀感为宜),配合内关穴,能快速缓解不适,就像给脾胃“松绑”。

  慢性脾胃虚弱:长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乏力,是脾虚了。每天按揉公孙穴10分钟,能补脾气、助运化,坚持一个月,会发现吃饭香了、力气足了。

  2.胃心胸的“调节剂”:公孙配内关,1+1>2

  中医有句歌诀叫“公孙冲脉胃心胸”,说公孙穴能通过冲脉影响胃、心、胸部位的健康。而它与内关穴(心包经穴,通阴维脉)的配伍,更是被誉为“胃心胸三域的黄金搭档”。

  为什么这对组合这么厉害?

  公孙穴通冲脉(“血海”,主气血运行),内关穴通阴维脉(“维系诸阴经”,主心胃功能);

  冲脉与阴维脉在胃、心、胸部位交汇,两穴配合能“上下联动”,理顺这些部位的气机。

  比如:心慌、胸闷时,按揉公孙+内关,能宽胸理气、缓解不适;

  胃痛、胁肋胀时,艾灸两穴,能调和气血、止痛消胀。

  三、公孙穴:找对位置,用对方法

  公孙穴很好找,功效再强,找不对位置也没用。记住这两个定位法:

  精准定位:足内侧的“小凹陷”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方的凹陷处。简单说:摸脚内侧,找到大脚趾根后方的“骨头突起”(第一跖骨基底部);在这个突起的前下方,能摸到一个小凹陷,就是公孙穴。

  4种用法:按摩、艾灸、刮痧、泡脚,任选其一。

  1.日常按摩:随时都能“健脾胃”

  用拇指指尖按在公孙穴上,顺时针揉5分钟(力度以轻微酸胀感为宜),每天早上7-9点(胃经当令时)做,效果最好。适合久坐的上班族、脾胃弱的老人。

  2. 艾灸:温脾散寒见效快

  用艾条悬灸公孙穴,每次15分钟,每周3次,适合虚寒体质(怕冷、腹泻、手脚凉)。注意:湿热体质(易上火、舌苔黄腻)慎灸。

  3. 刮痧:通经络、消积滞

  用刮痧板(或牛角梳背)在公孙穴附近从下往上刮(力度适中,以出痧为度),每次3分钟,适合食积、胃胀、便秘人群。

  4. 泡脚:顺带刺激,一举多得

  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水深没过脚踝),每次15分钟,能同时刺激公孙穴及足底其他穴位(如涌泉、太白),适合没时间单独按摩的人。

  写在最后

  从黄帝姓公孙的典故,到公孙穴的“土德”特质,我们能发现:中医给穴位命名从不是随意的,每个名字里都藏着对人体规律的深刻洞察。公孙穴作为脾经的“络穴”,像一位“脾胃管家”,既管消化吸收,又调气血运行,还能顺带呵护心胃。如果您总被胃痛、腹胀、痛经困扰,不妨试试按揉足内侧的公孙穴。

      来源:郑州市中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