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全国第一!多项团队、个人项目冠军!郑州人民医院的这支参赛队伍优秀爆了!

河南健康网 2025-11-122959

  2025年11月9日,第六届急救大会暨第八届全国急救技能大赛,在北京圆满落幕,河南郑州再夺金登顶!

  在河南省、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筹组织和具体指导下,由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和郑州人民医院组建的河南郑州代表队,从全国36支精英队伍中脱颖而出,以团体第一的佳绩斩获大赛冠军。

  郑州人民医院对此次比赛高度重视,经过层层选拔及集中训练后优中选优,选出3名队员高会清、王一喆、李亚威最终参赛。3名队员分别在医疗、驾驶两大赛道中,荣获6项冠军、3项亚军、1项季军。

  团体奖

  

  大赛团体冠军 

  医疗组团体冠军

  个人全能奖

  医生个人全能冠军

  王一喆

  驾驶员个人全能冠军

  李亚威

  医生个人全能二等奖

  高会清

  单项奖

  紧急创伤生命支持项目冠军

  王一喆主导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项目冠军

  高会清主导

  气道管理项目冠军

  高会清

  气道管理项目亚军

  王一喆

  医疗组基础生命支持亚军

  高会清

  驾驶员场地驾驶及更换轮胎季军

  李亚威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离不开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领导及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也离不开队员们为期近三个月的“魔鬼”训练。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处副处长董素强看望训练中的队员 

  △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杨建华为队员们加油鼓劲

  从7月接到可能要参加全国大赛的通知,到8月确定参赛,

  州人民医院院领导及急诊医学科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选拔优秀急救人员及教练员,在有限时间内高效整合资源、制定详细训练计划,开启高强度集中训练。虽然“魔鬼式训练”让大家直呼“酸爽”,但队员和教练员们仍以饱满的热情全力以赴,一起走进“全国第一”背后的故事。

  膝胳膊贴满膏药

  强压之下他们咬牙坚持

  作为医疗组的核心参赛队员,急诊医学科医生高会清在训练期间,与团队成员密切协作,虽然在日常的工作中已积累了出色的应急协调与临床判断能力,并参加过多次省市级急救大赛,但他仍然精益求精。在两个多月的集中训练期间,他将每一次模拟训练都视为真实的抢救现场,反复推敲每一个动作细节,持续优化流程衔接。每天从清晨6点30分持续训练至夜晚11点,中间几乎无休。长时间、高强度的机械化操作导致高会清腰伤复发,然而他始终默默佩戴护腰,未曾有过一句怨言。

  

  王一喆来自医院重症医学科,曾参加过河南省急救大赛的他此次再次入选参加国赛。高强度的训练让长时间需要跪地操作的他,膝盖磨出了茧子,鞋子也磨烂了几双,即使如此他仍然每天重复练习,不断复盘,希望将各项操作做到完美。

  王一喆的孩子今年刚上幼儿园,在他集训期间,孩子一直小病不断,无法回家看望的他虽然心里焦急,但仍然将状态调整到最好,全身心投入训练。原来王一喆的妻子也是我院的一名医生,同为医务工作者,妻子深知这次比赛的重要性,鼓励他一定要全力以赴。“家里人也都很支持我,有他们做后盾,我很安心。”

  李亚威是参赛队员里面最年轻的一位,1997年出生的他今年2月份刚来到医院工作。当被选拔上时,他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作为驾驶员参赛的李亚威,除了体能、理论知识等集中训练外,更换轮胎、侧方停车等场地驾驶内容是他训练的日常,不停歇地打方向盘,让他的胳膊酸痛无比,手部也多处磨烂,然而他贴上膏药后依然咬牙坚持。

  除了三位最终上场参加比赛的队员外,一开始选拔出来的还有另外4名优秀急救人员,他们在集中培训阶段也付出了巨大努力,最后虽未参赛,但仍作为教练组人员,为三名参赛队员提供各项支持服务,薛亚涛就是其中一位。

  “队员们的压力都非常大,可以说是精神紧绷。我们只有全力支持。”薛亚涛转入教练组后,每天充当参赛队员的“被救治对象”,陪着他们反复练习。

    全程陪练,制定详细方案

  幕后英雄一样“闪耀”

  接到代表郑州市参赛的任务后,郑州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高建凯召集科室人员,快速初选参赛人员。护士长刘亚杰作为教练组一员,带头制定训练方案,细化到每天的每个小时,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并严格按照计划表进行高强度培训。

  9月1日,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赵新珍、副主任刘畅来到郑州人民医院,召开2025年全国急救大赛筹备启动会,郑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郭磊等领导参加启动会,各级领导对该项比赛寄予厚望。

  从院内集训到院外封闭式训练,教练员们陪伴参赛队员们共同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集中训练,即使是国庆中秋长假也未停歇。在强压之下,教练员们与参赛队员都付出了百倍努力,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11点,每日训练结束后,复盘当日训练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筹备期间及集中训练阶段,党委书记、院长郭磊,副院长李红娟等更是多次深入训练场,不仅查看训练进度、指导技术细节,还贴心询问队员的饮食起居与身体状况。

  “训练强度大,一定要保证营养跟上”

  “有任何需求及时跟医院说,我们全力解决”。

  这些暖心的关怀,让队员和教练们倍感温暖,也让大家更有信心攻克训练中的难关。

  为了模拟比赛现场,还组织了人员观摩。在众多人的围观下,队员们沉着应对,锤炼心理素质。

 

  △训练场上的倒计时牌子,时刻提醒大家:分秒必争,不容懈怠

  作为教练员,除了要制定、完善训练方案外,护士长刘亚杰还要照顾好每一位队员的衣食住行,他常常忙碌到深夜12点才能回到家。

  由于妻子在外地工作,每周只有两天在家,在训练期间他的孩子高烧不退,连夜带孩子看完病后,刘亚杰再次返回训练场。孩子病刚好,老父亲又突发脑梗,紧急住院后只能请护工照顾。只有在训练结束后,刘亚杰才能抽出时间返回医院看望一眼父亲。

  作为教练之一的郑州人民医院郑东院区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刘金强,每当回想起那段集中训练的日日夜夜,总忍不住眼泛泪光。

  “我真的很心疼他们,每天的训练强度远超常规——队员们不仅要承担极大的体力消耗,更要面对沉重的心理压力。有人因反复胸外按压导致手指关节红肿发胀,有人因长时间跪地操作而膝盖肿痛、难以弯曲。每一天,他们的训练服都被汗水浸透,能拧出水来;有时刚在凳子上坐下不到三分钟,就能累得直接睡着。可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主动说要放弃。”

  在训练期间,唐聚花、付晓丽、孙楠、付鹏等院内教练员,还有邀请的其他院外优秀教练员们都为此次比赛付出了巨大努力。医院医务部、护理部、医学装备部、临床技能中心等科室,也为此次比赛提供了大力支持。

  赛场上的他们沉着冷静,默契配合,成绩出来后,大家都热泪盈眶。两个多月的艰苦训练,终于迎来了最美的盛放。

  “所有的汗水和磨合,在比赛那一刻都值了。上了场,我们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把训练的水平发挥出来。最后能拿到这个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属于我们整个团队的。”——高会清

  “这次比赛对我来说,比高考还要难,大家全力以赴并且取得了最好的成绩,这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离不开教练员的指导陪伴,更离不开队员们的默契配合!”——王一喆

 

  “只要全身心投入与付出就一定有收获,比赛的结果让训练时的所有辛苦都化作最美的回忆,也让我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李亚威

  来源:郑州人民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