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告别“爱的游泳圈”,产后如何GET健康好身材

周永星    2025-05-06河南省妇幼保健院1299 【查看证书】

  产后腹部松弛、腰腹圆润,是许多妈妈的困扰。传统观念里“坐月子就是补身体”,但过度进补、缺乏科学调理,反而可能让脂肪堆积、气血瘀滞。中医认为,产后身材恢复的核心是“调气血、健脾胃、化痰湿”,通过整体调理与局部养护相结合,既能帮助身体复原,又能安全塑身。我们从中医角度解析产后大肚腩的成因,并分享科学有效的调理方案。

  "妇幼健康科普" 

  产后腹部膨隆、松垮,与三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 气血亏虚,推动无力:分娩耗伤气血,导致“气不足则腹无力”,腹部肌肉失去气血滋养,弹性恢复减慢,形成松弛下垂。

  ● 脾胃虚弱,痰湿内停:孕期为胎儿供能,脾胃负担加重;产后若过度食用油腻补品,或久坐少动,易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代谢受阻,转化为痰湿堆积于腹部。

  ● 腹直肌分离与盆底肌松弛:中医虽无“腹直肌”概念,但认为“任脉受损,带脉失约”,腹部肌群支撑力下降,加上子宫复旧不完全,共同导致腹部膨隆。

  中医产后修复强调“先调后塑”,分阶段改善体质、紧致肌肤、强健肌群,安全不反弹。

  第一步

  调脾胃、化痰湿--打好“减脂基础”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强健才能将营养转化为气血,而非脂肪。

   经络食疗方推荐

  ● 四神汤粥(茯苓15g、芡实15g、莲子15g、山药15g、粳米适量):健脾利湿,适合产后脾虚便溏、舌苔厚腻者(无湿热者可加红枣3颗)。

  ● 陈皮荷叶茶(陈皮5g、干荷叶3g,煮水代茶):理气化痰,帮助化解腹部痰湿(建议饭后1小时饮用,哺乳期慎用荷叶,可改用炒莱菔子5g)。

  ● 药膳原则:产后1-2周以“清补”为主,如鲫鱼豆腐汤、小米南瓜粥;2周后可加入健脾食材,如炒白扁豆、炒薏米(炒制后性温,不损伤脾胃阳气)。

  第二步

  通气血、养肌肉--激活“紧致动力”

  气血充盈则肌肉得养,弹性恢复更快。

   穴位按摩

  ● 关元穴、气海穴(脐下3寸、脐下1.5寸):每日用掌心顺时针揉按3分钟,温补下焦气血,促进腹部血液循环。

  ● 带脉穴(腋中线与肚脐水平线交点):双手握空拳,沿腰部两侧“带脉”横向敲打30次,疏通经络,改善腰腹肥胖。

   温和运动

  ● 腹式呼吸法:仰卧屈膝,吸气时腹部鼓起(感受横膈膜下沉),呼气时缓慢收紧腹部,每日3次,每次5分钟,增强腹肌力量。

  ● 凯格尔运动:收缩盆底肌(如憋尿动作),保持3秒后放松,重复10次为1组,改善盆底松弛,间接减轻腹部压力(顺产恶露干净后可开始,剖宫产建议42天后评估)。

  第三步

  强筋骨、塑体型--科学“局部塑形”

  中医康复结合现代产后运动,避免盲目节食或剧烈运动伤气血。

  ● 腹部中医埋线治疗:取大横、天枢、水道、归来等,2周一次,4次一疗程。

  1. 忌过早节食:产后气血未复,过度限制饮食会导致乳汁不足、免疫力下降,中医主张“量腹而食”,七分饱即可,避免生冷油腻。

  2. 忌强行束腰:过紧的束缚带可能压迫脾胃,影响消化功能,建议选择医用腹带。

  3.急于求成:中医调理讲究“百日筑基”,产后3-6个月是修复黄金期,需耐心结合饮食、运动、情绪管理,避免焦虑伤肝(“肝郁则脾虚”,加重痰湿)。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产后情绪波动易致气机紊乱,影响代谢。建议:

  ● 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入睡,顺应“子午流注”(肝经、胆经当令时间),助于气血修复。

  ● 正念冥想:每日10分钟闭目养神,配合“嘘字功”(呼气时发“嘘”音,疏肝解郁),改善压力型肥胖。

  产后腹部圆润的改善,本质是身体机能的整体修复。中医通过健脾祛湿、益气养血、疏通经络,从根源上改善代谢失衡,同时结合安全运动激活肌群,避免了单纯减脂的“反弹风险”。记住:科学坐月子不是“躺平补身”,而是在专业指导下,根据体质循序渐进地调护。愿每位妈妈都能在中医智慧中,找回轻盈体态,拥抱自信与健康!

来源: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