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世界哮喘日特稿】有种咳嗽叫哮喘?!看如何精准识别、吸入治疗,还呼吸自由

刘斐斐    2025-05-072190

  55岁的林女士怎么也没想到,一场貌似普通的感冒咳嗽,竟让她在鬼门关前走了两遭。起初只是喉咙发痒,她按老经验吃了止咳药,却不想咳嗽愈演愈烈,甚至咳出血丝。半年辗转多家医院,最终一纸“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书,才揭开这场病痛的真相。

  这种情况在哮喘患者中并非个例。5月6日正值世界哮喘日,河南健康网邀请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气道病亚专科主任赵丽敏,围绕“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这一主题,探寻那些隐匿在日常症状中的危险信号,并通过规范吸入治疗及全程管理筑牢呼吸防线。

  01五大信号——咳嗽可能是哮喘的“伪装”

  赵丽敏指出, 林女士的案例揭示了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早期症状的隐匿性与误诊风险。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版》,5大信号可帮助大众及时揪出隐患。

  1.久咳不愈:感冒后咳嗽超过4周,或慢性咳嗽≥8周。

  2.干咳夜重:夜间或清晨干咳为主,伴咽喉发痒、胸闷。

  3.诱因敏感:冷空气、运动、花粉、油烟等易诱发咳嗽。

  4.药物反应差异:普通止咳药或抗生素无改善,抗哮喘药物(吸入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可快速缓解。

  5.高危人群:有过敏性鼻炎、湿疹、哮喘家族史者,感冒后久咳不愈应早筛查。

  02如何筛查?《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版》推荐“4+3+2+1”实用筛查法则

  4个信号:咳嗽≥4周、夜咳、干咳、止咳药无效。

  3类诱因:冷空气、运动、过敏原。

  2类人群:过敏史或哮喘家族史。

  1项检查:FeNO 或 ICS反应性评估(或肺功能检查)。

  赵丽敏表示,《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版》强调对多种哮喘表型的个体化识别,CVA作为“以咳代喘”型哮喘,应被高度重视。通过早期识别并规范应用ICS,可有效控制CVA,防止发展为典型哮喘或导致气道重塑。

  03结合患者表型与病情,个体化治疗与管理

  赵丽敏认为,在哮喘的临床管理中,药物治疗是核心,且需结合患者表型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选择。

  核心策略如下:

  1.药物治疗

  缓解期用药(Rescue Medication):轻度首选“按需ICS-福莫特罗(MART)”,替代传统SABA,降低急性加重风险;中重度急性发作可短期口服激素(≤10天)。

  长期维持用药(Controller Medication):所有患者需长期使用ICS(低/中/高剂量分层选择);ICS单药无法控制者需联用LABA(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中高剂量ICS/LABA 依从性良好但仍控制不佳者可考虑加LAMA(三联疗法)。

  2.分级治疗

  Step 1-2(轻症):按需ICS-福莫特罗或SABA+ICS。

  Step 3(中症):低剂量ICS/LABA每日维持或MART策略。

  Step 4-5(重症):根据病情使用中/高剂量ICS/LABA±LAMA;症状严重或反复发作者可考虑联用生物制剂、口服糖皮质激素。

  3.特殊人群

  儿童:6-11岁推荐ICS或按需ICS-福莫特罗,剂量与装置需针对年龄与吸入能力调整,配合教育监测。

  妊娠期哮喘:优选布地奈德单药维持,避免新加LABA;急性发作时优先SABA,必要时可短期系统激素治疗。

  4.生物制剂与辅助治疗

  靶向药物:奥马珠单抗、美泊利珠单抗等精准狙击炎症。

  非药物干预:过敏原免疫治疗、支气管热成形术适用于特定患者,中药辅助调节免疫。

  5.个体化管理

  行动计划:制定“绿-黄-红”应对方案,每日监测PEF(昼夜变异率>20%提示控制不佳,需及时复诊)。

  定期评估:每3—6个月复查肺功能、吸入技术及合并症(如鼻炎、肥胖),动态优化方案。

  04吸入治疗:哮喘患者的“生命之盾”

  赵丽敏表示,吸入治疗是现代哮喘管理的基石,为所有哮喘患者的首选用药途径,其优势显著。

  1.精准高效

  与口服和静脉用药相比,药物直达气道,低剂量即可快速缓解症状,降低全身不良反应风险。

  2.灵活适配

  装置涵盖pMDI(便携)、DPI(无需手口同步)、软雾器(低吸气流速适用)等,儿童、老人、孕妇均可匹配。

  3.简捷便携

  复合制剂(如ICS/LABA一体剂)减少吸入装置切换,简化用药方案,提高依从性;MART策略进一步将缓解与维持治疗合二为一,降低患者对SABA的过度依赖。

  4.适用人群全覆盖

  儿童(6-11岁):调整剂量与装置,配合家庭教育培训。

  孕妇:优选布地奈德(妊娠B级安全性)。

  老年/肝肾功能不全者/无法耐受者:规避口服/静脉应用激素风险。

  05预防先行:中老年人的呼吸保卫战

  赵丽敏表示,哮喘是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为核心的疾病,尤其在中老年免疫功能减退人群中,容易因多因素诱发急性加重,应从“风险因素识别—环境控制—感染预防—患者教育”多个层面入手,辅以个体化干预,方能实现有效预防与慢病管理。

  1.环境控制

  戒烟避烟:全面戒烟并远离二手烟,降低气道炎症风险。

  污染防护:AQI≥100时减少外出,佩戴N95口罩;避免香水、清洁剂等挥发性刺激物。

  室内优化:定期清扫,湿度控制在30%~50%,使用HEPA净化器,定期除螨,过敏者慎养宠物。

  2.感染预防

  疫苗接种:50岁以上人群每年接种流感、肺炎疫苗,高风险者加种RSV疫苗。

  日常防护:勤洗手、戴口罩,流感季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者。

  3.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规避海鲜、牛奶等致敏食物,多摄入果蔬、全谷及深海鱼(富含ω-3脂肪酸)。

  运动:选择游泳、快走等低强度有氧活动,运动前评估气道状态。

  体重管理:超重或肥胖者哮喘风险与病情严重度均增高,保持体重在合理范围有助于改善气道控制及减少急性加重。

  4.心理与监测

  压力调节:冥想、深呼吸训练或心理咨询缓解紧张焦虑;保持规律睡眠(7-9小时)。

  自我管理:规律用药;随身携带急救药(如沙丁胺醇);每日用峰流速仪(PEF)监测气道情况,昼夜变异率>20%及时就医。

  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肺功能,FeNO、血嗜酸性粒细胞等,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5.患者教育

  社区宣教:识别慢性咳嗽、夜间喘息等早期信号。

  行动计划:制定“绿-黄-红”分级应对策略,帮患者明确急性加重信号与处置步骤。

  哮喘不是绝症,吸入治疗让自由呼吸成为可能。在世界哮喘日,呼吁规范用药、科学管理、全社会共同关注,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挣脱“隐形杀手”的枷锁,拥抱畅快人生!

  专家小传

  赵丽敏,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二病区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

  中华实用诊断和治疗杂志编辑部主任

  中国优秀呼吸医师,国家级知名专家

  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八、九届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秘书长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肺康复专委会副会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呼吸病学专委会常委,哮喘学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哮喘学组委员

  中国中药协会呼吸病药物研究专委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委会委员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委会主委

  河南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副会长

  河南省医学会科普分会常委

  坐诊时间:每周一全天门诊,每周二、周四上午国疗门诊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