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溃“血管路障”!开封专家介入治疗助七旬糖友重燃行走希望
长期高血糖,是潜伏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的“无声侵蚀者”——它缓慢瓦解着血管壁的防御,脂质斑块在动脉内层层堆积,直至形成致命的“路障”:下肢动脉闭塞症。
患者初期常被“间歇性跛行”困扰:步行数十米,双腿便如灌铅针刺,被迫停驻;若放任血流“断供”,神经麻木、皮肤溃烂将接踵而至。此时,糖尿病足溃疡的深渊近在咫尺,每一次微小的感染都可能成为截肢的导火索,将患者拖入失能、抑郁与社交隔离的漩涡。
77岁张爷爷:从“寸步难行”到重拾晨光
退休教师张爷爷的晚年愿景,曾被糖尿病撕成碎片。14年病史如同慢性绞索,最终勒紧他的双腿:步行百米即痛如刀剜,双腿垂下时皮肤骤然灼红,仿佛血管中奔涌着岩浆。
经相关诊断,彩超与血管造影显示,他下肢动脉的狭窄程度已超80%,血流信号几近消失。
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侯浩强主任团队没有让老人陷入“开刀or截肢”的绝望选择。联合血管外科协作,通过微创介入术精准“疏通”栓塞,血流顷刻间如春水解冻般奔涌。
术后第三天,张爷爷在走廊尽头颤巍巍迈出第一步时,护士默默托住他的手臂;两周后,他攥着老伴的手走进医院小花园,晨光中,两人影子交叠着丈量石板路的长度——这一次,疼痛没有再追上他。
下肢动脉闭塞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1. 间歇性跛行(典型症状)
表现:行走时下肢肌肉(如小腿、臀部、大腿)出现酸胀、疼痛、乏力,休息后缓解,再次行走时重复出现。
特点:疼痛部位与病变血管位置相关(如小腿疼痛常提示股动脉或腘动脉狭窄)。
2. 肢体温度与肤色异常
温度降低:患侧肢体皮肤温度低于对侧,触摸时感觉发凉。
肤色改变:行走后或抬高肢体时皮肤苍白,下垂时可能出现潮红或发绀(血液淤积所致)。
3. 感觉异常
肢体出现麻木、刺痛、烧灼感,对冷热、疼痛等刺激的敏感度下降。
4. 动脉搏动减弱
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部位的搏动较对侧减弱甚至消失(需医生专业检查)。
5. 其他早期信号
肌肉萎缩:小腿肌肉逐渐变细(长期缺血导致)。
皮肤营养改变:皮肤干燥、脱屑,趾甲增厚、生长缓慢。
血管闭塞介入治疗
在过去,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通常需要采用开刀手术的方式。患者不仅要承受手术的巨大创伤,术后恢复过程漫长且痛苦,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带来沉重负担。而介入治疗的诞生,无疑为患者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它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血管修复师”,仅需在患者大腿根部或手腕处穿刺一个仅有针眼大小的创口,借助先进的影像设备,医生能够清晰地看到血管内部的情况,如同拥有了 “透视眼”。随后,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顺着血管,精准地抵达病变部位。通过球囊扩张技术,将狭窄的血管撑开;或者植入支架,如同在塌陷的隧道中撑起坚固的梁柱,让血管恢复畅通,血液重新如溪流般顺畅地流向下肢。
介入治疗的优势显而易见。微小的创口大大降低了感染风险,术后患者恢复迅速,通常只需住院短短几天,就能出院回家休养。这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身体痛苦,也为家庭节省了大量的医疗开支。更关键的是,它能有效遏制病情恶化,将糖尿病足的发生扼杀在摇篮之中,让患者能够继续自由地行走,享受生活的美好。
“早发现、早治疗” 非常重要,倘若在出现间歇性跛行等早期症状时,就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接受介入治疗,能更早地控制病情,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糖尿病患者务必提高警惕,定期前往医院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建立健康档案。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应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专家介绍
王志强,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首届仲景国医传人,河南省第三批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开封市拔尖人才,开封市科技创新人才。现任中国医促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开封市中医药学会内分泌暨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曾经获得开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坐诊时间:周二、四、六上午,周日下午
坐诊地点:B区门诊楼239诊室
联系方式:18637889089

侯浩强,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二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共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糖尿病防治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逆转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内科疑难杂症等,在糖尿病足病,糖尿病肾病,甲状腺疾病,儿童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疗方面有独到见解。
坐诊时间:周四、周日上午
坐诊地点:B区218诊室
联系方式:18637830907
来源:开封市中医院糖尿病科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