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说话不清,长大就好?”医生:不可大意 推荐3个游戏,在家就能练习

周淑敏    2025-07-01河南省儿童医院1679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说话不清楚,长大自然就会好,但事实并非如此。

  6岁的豆豆(化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总把“哥哥”说成“得得”,“飞机”说成“北机”,家长起初没在意,直到上学后,老师和同学都听不懂他说话,导致豆豆变得自卑、不爱交流。

  家长带孩子来到河南省儿童医院寻求帮助,经过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三病区主任李靖婕问诊查体和检查评估,豆豆被诊断为功能性构音障碍。

  针对豆豆的情况,河南省儿童医院语言治疗师通过听觉识别训练帮助他辨别正确与错误的发音,提高听觉敏感性。同时在词汇、句子及日常对话中巩固正确发音,配合口肌训练,增强发音器官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提升发音清晰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他的发音有了明显改善,人也变得开朗起来了。

  发音器官都正常,就是说不清

  功能性构音障碍是临床常见的儿童构音障碍,4—6岁儿童多发,孩子的构音器官(如舌头、嘴唇、下颌、软腭等)的结构及听力、认知、语言水平均正常,但就是讲话时发音不清,出现替代音、省略音或扭曲音等构音错误。

  构音障碍对孩子的影响

  发音不清不仅影响孩子的日常交流,还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与他人沟通时语言不被理解,长此以往孩子在社交中变得沉默寡言。在学习中,拼音和单词的发音不准确,影响自信心和学习成绩。产生自卑、胆小、焦虑等心理问题,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出现这些问题,不能拖

  3岁左右应该能正确发出“b、p、m”等简单音。

  4岁左右能掌握“d、t、n、l”等舌尖音。

  5岁左右则应能准确发出“g、k、h”等舌根音。

  发音能力是随着年龄逐步发展的,如果孩子3岁后有明显的发音错误,或者陌生人经常听不懂孩子在说什么,建议到儿童康复科进行专业的构音评估,同时根据孩子情况选择智力测试、听力测试等。

  早期干预是关键

  3-6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矫正发音的最佳时机。研究表明,早期接受专业训练的儿童,90%以上能在学龄前达到正常发音水平。

  专业的语言治疗师会先通过评估确定孩子的具体发音问题,然后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训练通常包括目标音诱发(如用压舌板辅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音位对比练习(让孩子区分相似音,如“哥”和“得”),以及生活场景的泛化练习(从单词到句子逐步过渡)。

  如果发现孩子存在发音问题,家长千万不要抱着“等等看”的心态,尽早干预才能让孩子更自信地表达。

  巩固康复练习,在家就能做

  家长在家也可以配合进行趣味练习,比如通过儿歌、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巩固正确的发音习惯。

  

  吹气游戏:练呼吸和唇舌力量

  吹泡泡、吹羽毛比赛,或把乒乓球吹过“终点线”。孩子熟练后可以加入目标音,比如吹时发“p-p-p”,练习爆破音。

  

  舌尖小司机:练舌尖音 /d/ /t/ /l/

  让孩子充当小司机,拿着玩具送到指定地点,期间用舌尖顶住上牙龈发“d-d-d”像引擎声,成功送达后可以说一个词,如“da象”巩固发音,练习舌尖灵活性和清晰发音。

  

  声音捉迷藏:练听辨、纠正错误音

  家长说一组词,如狮子、四季、树叶等,让孩子听到目标音sh时就立即拍手。还可以让孩子当老师,纠正家长的故意的错误发音,如家长说“这是兔子”,孩子喊“不对!是狮子!”。

  来源:河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