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饮虽爽,肠胃遭殃?夏季如何科学防暑又护胃?
“医生,我昨天下午喝了两杯冰奶茶,晚上就开始胃胀、肚子疼,一夜跑了好几趟厕所……”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中常有患者因夏季贪凉而“惹病上身”。尤其是本就有胃肠基础病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因冷饮刺激引发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
其实,盛夏时节人体阳气浮于体表,脏腑反而相对虚寒,中医讲“阳在外,阴在内”,此时过度贪凉恰如雪上加霜。怎样才能清凉一夏,又不伤肠胃?
一、夏日为何“外热内寒”?
——从中医与医学双视角看养生重点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季节,但人体却容易出现“外热内寒”的状态。中医认为,阳气浮散于外,脏腑变得相对虚寒,特别是脾胃功能更容易受影响。加之高温环境下,人体皮肤血管扩张、内脏血流相对减少,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下降。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一到夏天就出现胃口差、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随着“入伏”临近,天气湿热交蒸,人体排汗多、电解质流失快,脾胃更加“受压”。此时若再大量吃冷饮、冰镇食物,更容易导致身体不适,甚至诱发旧病复发。
二、冷饮虽解渴
却可能“凉伤”肠胃
天气越热,越离不开冰饮。但冷饮带来的不仅仅是清爽,还有对肠胃的挑战:
1. 血管骤缩,诱发腹痛腹泻
2~8℃的冰镇饮料进入胃肠道,会使局部血管突然收缩,血流量减少超过40%,容易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出现腹痛、腹泻,尤其是胃功能较弱的人更容易中招。
2. 肠道菌群失衡,感染风险上升
冰箱里常藏有李斯特菌等致病菌,如果冰饮、冰块未彻底清洁处理,饮用后易引发感染性胃肠炎。尤其在胃肠道功能因寒凉而降低时,防御力下降,感染几率更高。
3. 冷热交替刺激,胃肠难以适应
一边吃热烫的烧烤火锅,一边猛灌冰饮,胃肠在“冰火两重天”中备受折腾。长此以往,容易损伤胃黏膜,引起慢性胃炎、胃痉挛等。
4. 特殊人群更需警惕冷饮伤害
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脾胃功能减退,经期女性盆腔充血、易受寒气侵扰,还有本身患有胃炎、胃溃疡等病的人群,对冷饮都更为敏感。即使是“适量”,也可能引发明显不适。
三、清凉不靠冷饮
这些科学防暑方法更靠谱
防暑降温不是非冷饮不可,中医讲“春夏养阳”,关键在于保护好体内阳气、避免寒凉侵袭。以下几个实用方法,既解暑又护胃:
01.饮食调理:吃对食物,养胃清热
多吃富含水分和苦味的蔬菜,如苦瓜、冬瓜、黄瓜、芥兰等,可补水解暑,改善食欲。
适量吃姜,“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温中散寒,有助于保护脾胃阳气。
推荐:冬瓜排骨汤、姜丝丝瓜汤、薄荷绿豆粥等清淡但温养的饮食组合。
02.汤水养生:温热汤饮胜过冰饮
比起冰镇饮料,温热汤水能温润脾胃,又助排毒祛湿,如绿豆汤、酸梅汤、赤小豆薏仁汤等。
多次少量慢饮,避免暴饮暴食增加胃肠负担。
出汗较多者,可在汤水中少量加盐,补充电解质,预防脱水。
03.环境降温:控制湿度+合理用空调
保持通风干燥,湿度控制在50-60%更利于散热。
空调温度建议保持26℃以上,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诱发“空调病”。
可用湿毛巾敷在颈部、手腕等处降温,比猛吹空调更健康。
04.适度运动:动中生阳、助消化
选择早晚进行太极拳、八段锦、快步走等温和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
运动后忌冷饮,应选择常温淡盐水或温开水补充水分。
避免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易刺激血管、诱发头晕腹泻等问题。
05.中医护胃:贴敷艾灸+药膳调养
夏季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可温中健脾。
三伏贴敷是一种顺应天时、调理虚寒体质的好办法,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推荐药膳:
清心排湿汤(绿豆、赤小豆、薏苡仁、白豆蔻)→ 清热利湿,适合体质偏湿热人群。
二姜猪肚汤(干姜、高良姜、猪肚)→ 温补脾胃,适合脾胃虚寒人群。
夏季防暑降温,不能只靠冷饮“硬撑”,更不能忽视脾胃的感受。清热解暑有道,养阳护胃有法,科学调养、合理饮食,才能让这个夏天既清凉,又健康。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提醒您:冷饮虽爽,健康更重要!若您出现腹泻、胃胀、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来源: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