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追“光”逐“影”,河南省肿瘤医院多学科协同,明察“肿瘤”秋毫

河南健康网 2025-07-154169

  2024年,响应国家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号召,包括影像诊断专家张仁知在内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首批派驻专家团队,抵达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医院),开启长期驻点工作。这支由顶尖专家组成的团队,凭借扎根临床的思维、动态追踪的眼光、协同作战的能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仅深度融入河南医院,更在众多关键时刻紧密协作,特别是北京专家之间以及河南医院医学影像科与临床、病理等科室的高效联动,提升了河南医院影像诊断水平和学科综合能力,在众多关键时刻为患者拨开诊断迷雾,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轨迹。

  紧急会诊:精准判断避免不必要手术

  2024年11月1日晚,一场深夜的紧急求助,考验了京豫团队的响应速度与协作能力。

  河南省肿瘤医院北京专家、妇科李晓光主任医师收治了一名因剧烈腹痛入院的12岁女孩小甜(化名)。1天前的晚上,小甜出现右下腹剧烈疼痛,打寒战。

  彩超显示右附件区混合回声肿块,伴盆腔积液和腹腔淋巴结增大,提示“卵巢蒂扭转”,如果确诊,需要紧急手术。

  然而,术前影像诊断存在疑问。“必须明确,不能仅凭超声就手术,万一不是呢?” 李晓光深知精准诊断的重要性,她立即启动了京豫专家联动机制,拨通了同是北京派驻专家的张仁知的电话,请求紧急会诊支持。

  张仁知与河南医院影像科团队迅速响应。 面对急诊CT图像,张仁知与团队快速研判,紧密结合患儿“进食肉和冷饮后突发恶心呕吐”的病史,敏锐指出: 病灶表现为右下腹局限性炎性包裹,不符合卵巢蒂扭转特征,更倾向阑尾炎并局限性脓肿形成。

  这一基于临床与影像紧密结合的关键判断,在多学科讨论中被采纳,治疗方案由急诊手术调整为保守抗感染治疗。

  几天后,小甜症状明显缓解,康复出院,避免了手术创伤,这个案例体现了张仁知工作中始终强调的“影像不能脱离临床背景”的理念,也是京豫专家紧密协作、快速响应救治急危病例的典范。

  前后对比:洞察细微变化,揪出肺癌“真凶”

  影像诊断的价值,往往在时间的维度上才能充分显现。而对比分析正是影像团队的核心技能之一。

  2025年5月,一位患者的三位子女带着父亲最新的胸部CT图像,忧心忡忡地来到河南医院医学影像科寻求帮助。

  图像显示右肺结节外缘模糊、中心空洞,形态不典型,既不能排除肺癌,还需要鉴别特殊感染。诊断不明让三兄妹焦虑万分。

  接诊后,张仁知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习惯性地追问“是否有既往影像资料”?

  张仁知(中)和河南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陈学军(左)、主治医师王立峰一起为患者分析影像信息

  得知患者两年前曾做过CT,她立刻和医学影像科副主任陈学军调取旧片进行逐层细致对比。结果令人心惊:同一个位置,一个曾被忽视的微小结节,在两年间悄然增大并形成空洞,呈现出典型的恶性演变趋势。通过这一严谨对比发现的动态变化,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早期干预机会。

  当时共同参与诊断的医学影像科主治医师王立峰对此印象深刻:“张老师反复说,影像诊断贵在动态观察与对比,对肿瘤性病变的判断,不能仅凭单一时点的影像,必须结合既往资料进行动态演变分析,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协同作战:影像病理联手,锁定隐匿原发灶

  影像科的战场,常常需要多学科联合作战,精准的诊断往往源于整合不同科室间的专业洞察力。

  52岁患者刘先生,全身多处(肺、肝、纵膈、骨和左肾上腺)发现转移性病灶,病理诊断为罕见的腺样囊性癌,但原发灶隐匿不明。不同部位原发灶的后续治疗方法不同,找不到原发灶,让治疗陷入困境。

  北京专家、病理科杨琳主任医师秉持着高度专业敏感找到张仁知,“张老师,这个病例很棘手,原发灶找不到,需要你的‘火眼金睛’从影像上帮我们指个方向。”

  张仁知与北京专家杨琳(右)正在探讨患者疾病诊断

  一场针对原发灶的跨学科诊断攻坚迅速展开。张仁知组织河南医院影像团队, 详细分析患者全身影像资料,根据杨琳提供的病理信息,从各病灶的形态、血供、转移模式逐一精细排查,提出了关键影像学意见: “结合病理类型和影像特征,高度怀疑涎腺来源(如颌下腺或腭部),建议重点对该区域进行检查。” 张仁知说,“影像不会撒谎,它能揭示病人自己都说不清的真相。”随后,患者接受头颈部检查,果然在颌下腺区发现微小可疑病灶,穿刺病理证实原发灶为“颌下腺腺样囊性癌”,这一精准定位,是影像与病理两个学科深度对话、京豫团队紧密协作的直接成果,为患者后续个体化精准治疗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避免了患者因原发灶不明而导致的误诊误治。

  综合判断:为年轻患者摘掉“肺癌”帽子

  影像诊断的复杂性,尤其体现在非典型病例上,此时,整合临床、影像、病史等多维度信息至关重要。

  一位郑州的男大学生,体检发现肺部“分叶状结节”,影像特征被高度怀疑肺癌伴淋巴结转移,男生妈妈近乎崩溃,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张仁知寻求最终判断。

  面对悲痛的家属,张仁知好好安抚她的情绪,沉着冷静审视CT图像:结节虽有分叶,外观可疑恶性,但密度均匀,缺乏典型恶性肿瘤的血管穿行和周围浸润征象。

  结合患者年轻、没有肿瘤病史等临床信息,张仁知认为虽然影像具有一定恶性特征,但也要警惕结核等感染性病变的可能。基于这一综合判断,她建议患者暂停手术计划,先转至肺结核专科医院评估。最终,穿刺活检证实为“结核性肉芽肿”。

  “影像诊断不能脱离临床背景‘单独走路’,特别是针对年轻患者或非典型表现时,必须结合临床资料、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才能避免因‘影像过信’造成的过度治疗风险。”张仁知说。精准地判断,为年轻学子驱散了癌症疑云,找到了正确的治疗方向。

  影像团队的全面提升:规范筑基、科研为翼、人才为本

  张仁知在河南的工作远不止于解决疑难病例,她与河南医院影像科团队以及其他科室紧密协作,致力于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先进理念与规范深度融入科室建设的方方面面。

  临床能力方面,团队在她的指导下革新“三级阶梯式”早读片制度,严格标准化思维流程,整合临床数据,指导规范化读片超过120场;开设专家门诊,累计接诊乳腺肿瘤患者288人次,重点解决来自省内外各地的疑难病例影像诊断问题;深度参与乳腺癌MDT会诊,覆盖480余人次,显著提升多学科协作效率;同时引入总院质控标准规范扫描序列,并推动报告结构化提升质量。

  科研与学科建设上,她以临床问题驱动研究,指导团队发表SCI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3篇,成功申报并获批国家癌症中心攀登计划项目,并建立“临床-科研”转化机制,举办系列文献精读与专题培训;积极推动与北京总院的远程协作,深化区域科研与临床联动。

  张仁知指导进修学生阅片

  人才培养层面,她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主导早癌筛查、乳腺专科等培训20余场,系统性培养10名骨干医师的科研思维与统计能力,全程指导多人论文撰写,并通过“伴飞”计划促成青年医师赴总院进修,联合举办文献研讨30余次,邀请专家授课10余人次,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规范筑基、科研为翼、人才为本。在张仁知等北京专家的倾力引领和深度参与下,河南医院影像团队实现诊断流程标准化、科研产出提质、青年人才进阶的目标。未来,京豫两院将持续深化合作,让顶尖的医疗技术、严谨的学术规范、深厚的人文关怀,通过紧密无间的多学科协作,惠及更多中原患者。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