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设备重启、技术突破 河南省肿瘤医院两位医生将腹腔镜技术落地厄立特里亚

陈玉博 梅昊辰    2025-08-07河南省肿瘤医院2648

  在非洲东部的红海之滨,一台沉寂多年的医疗设备重新运转,一项久违的外科技术重回手术台。两位医生,用一双手、一身技艺,在资源匮乏的异国土地上,把“不可能”变成了“可以做”。

  2024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冯超杰、普外科主治医师赵智力作为中国第17批援厄立特里亚医疗队成员踏上援非征程。

  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重启设备、上台手术、带教培训,推动当地腹腔镜技术“从无到有”,完成了958台手术、培训101人次,协助建立标准化诊疗流程,真正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历时一年两个月,任务完成,他们按期返院,重回各自岗位。

  初到非洲:在陌生中扎根

  抵达厄立特里亚的第一天,冯超杰与赵智力就感受到医疗资源的匮乏。语言不通、气候炎热,手术室物资短缺……现实的挑战远比想象中严峻。

  在当地医院的仓库角落,他们发现了一批多年前的国际捐赠设备,其中包括一套从未启用的腹腔镜。因为缺乏配套条件与技术人才,这套设备一直沉睡着。

  “这里不是没有资源,是缺乏让资源‘活起来’的人。”冯超杰说。

  他们没有迟疑,迅速进入状态,走进病房、踏上手术台,从最基础的诊疗服务做起,一边承担繁重工作,一边寻找突破的机会。

  技术突围:让设备重获新生

  面对尘封已久的腹腔镜设备,两位医生亲自拆机检查、调试维修。在缺乏原厂支持和工具不足的情况下,他们依靠专业积累与国内经验,修复光源、电源与镜头系统,最终成功让这套“沉睡设备”重新运转。 

       设备修好后,他们立即着手开展微创手术,开展了首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从胆囊切除到阑尾手术再到泌尿手术……腹腔镜技术在当地医院逐步落地、生根。

       他们不仅亲自主刀,更在术中同步带教,逐步建立起“手术—带教—考核”三位一体的标准化技术体系。

       随着技术逐渐成熟,第100台腹腔镜手术顺利完成。医院为此专门举办纪念仪式,厄立特里亚卫生部官员亲自到场致辞,当地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最令人动容的是,当地医护人员和患者代表特意为两位医生定制了民族特色服饰,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我们不是带来了新设备,而是唤醒了原本沉睡的可能。”赵智力说,“我们来是为了做手术,但留下的,是信任与希望。”

  融入当地:从援助到共建

  援非不仅发生在医院内部,也深入厄立特里亚偏远地区。冯超杰与赵智力主动参与中国驻厄立特里亚大使馆组织的多场公益行动。

       他们走进盲校,为残疾儿童义诊;远赴偏远城市科伦,捐赠药械、开展巡诊。

      深入基层医院,推动健康普查,将援助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与此同时,他们协助医院建立起外科诊疗流程与手术标准,推动规范化管理。“能带走的设备终会老化,能留下的规范和人才才是真正的援助。”他们常说。在援助期间,他们共完成门诊132余人次,手术958台,培训带教本地医护101人次。他们将每一台手术变成教学场景,将每一位同事视为可以独立成长的伙伴,真正实现了“医疗援助+能力建设”双线并进。“我们不是临时工,而是建设者。”冯超杰说,“援外的终极意义不是你做了多少台手术,而是你走后,他们能继续做下去”。

  任务圆满结束那天,当地医院为他们举行了简单却温暖的欢送仪式,同行医护送来手写感谢信。他们带着沉甸甸的情谊和满满的收获回到祖国。在总结这段经历时,两位医生不约而同地说:“我们来时是远客,离开时是朋友,不虚此行”。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