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小小荧光引航向,45天胆道闭锁宝宝重获新生

陈玄玄 黄泓玮    2025-08-11郑大三附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991

  近日,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外科团队在腹腔镜下运用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像技术成功为一名胆道闭锁患儿实施腹腔镜下葛西手术。当术后患儿排出象征胆道通畅的绿色大便时,家属紧锁多日的眉头终于舒展,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意味着一个幼小的生命在先进医疗技术的护航下迎来了新生的曙光。

  黄疸背后的 "隐形杀手"

  这名出生仅45天的患儿,出生后不久便出现皮肤、巩膜进行性黄染,粪便颜色逐渐变浅,尿液颜色加深。家长带着孩子辗转就医,最终在郑大三附院经多学科会诊,结合肝胆超声、餐后胆囊收缩情况、肝脏弹性彩超、磁共振及肝功能、总胆汁酸等相关检查检验结果被确诊为胆道闭锁。此时患儿的胆汁淤积情况已较为严重:肝脏硬度升高,肝功能损伤、胆红素升高明显。

  “胆道闭锁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疾病,由于胆管纤维化导致胆道阻塞,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若不及时治疗,患儿会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郑大三附院新生儿外科主任黄华解释道。

  未经治疗的胆道闭锁患儿多数会在2岁内死于肝功能衰竭。对于这样复杂的病情,手术更是迫在眉睫且极具挑战。目前葛西手术是治疗胆道闭锁的重要手段,但手术时机与操作精度直接关系到患儿的预后,其难度之高让不少医生望而却步。

  荧光 "透视眼" 破解手术难题

  “传统葛西手术依赖医生的经验判断胆道结构,而婴幼儿胆道纤细如发丝,直径仅1-2毫米,腹腔镜下操作空间狭小,不足成人手掌大小,要在这样的空间里精准定位闭锁部位和残余胆道,简直比在米粒上雕刻还要难。”黄华形象地比喻,“更棘手的是,肝门部纤维块与肝动脉、门静脉等重要血管关系紧密,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出血,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以往,不少类似病例因手术难度过大,不得不行开腹手术,不仅创伤大,患儿恢复也慢。”

  既往传统诊断胆道闭锁的金标准为术中胆道造影,需经胆囊置管,若胆囊过于细小,则无法行胆道造影。因此,该方法对于患儿损伤较大,术中需要C臂机进行拍片,手术时间也相应延长。而此次运用的ICG荧光显像技术就像装上了 “透视眼”:手术前 24 小时给患儿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后,利用近红外光照射产生荧光,经摄像机捕捉及计算机处理,能让血管、肝脏、胆管树等在镜头下清晰显影。在特殊荧光镜头下,肝脏发出绿色荧光,未显影的胆囊及闭锁胆管与周边正常组织形成鲜明对比,帮助医生精准识别闭锁段胆管。该技术操作简单,无需额外损伤,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了关键助力。有研究表明,ICG 辅助诊断胆道闭锁的准确率可达 97%,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术中胆管造影、肝切除术、肝癌诊疗及肝功能动态评估等领域。

  荧光镜头下的肝脏、胆总管及胆囊

  手术中,黄华屏息凝神,在荧光导航下小心翼翼地分离肝门部纤维块,每一次器械的移动都精确到毫米,生怕损伤周围的重要血管。最终,成功将空肠与肝门部胆管进行吻合,整个手术历时两个多小时,期间医生们未敢有丝毫松懈,出血量仅约5毫升。术后第4天,患儿大便即变为绿色,标志着胆道成功通畅。看着孩子排出的绿色大便,对比术前的白便照片,家长悬了许久的心终于放下,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早发现是关键,微创技术显优势

  胆道闭锁被称为 “婴幼儿肝病第一杀手”,早期症状易与生理性黄疸混淆,导致不少患儿错过最佳手术时机(目前国家指南建议,在出生后45天内行葛西手术,术后有更好的排胆率)。

  专家提醒:家长若发现新生儿黄疸持续超过两周,大便颜色变浅(如淡黄色、灰白色),尿液颜色加深,需立即就医排查胆道闭锁。

  近1年多来,郑大三附院新生儿外科利用ICG荧光显像技术,顺利为20多名胆道闭锁患儿完成了腹腔镜下葛西手术。经过1年多的发展,各项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腹腔镜手术时间大大缩短,从原来的3个多小时缩短到现在的两个多小时。

  腹腔镜葛西手术术后切口

  来源:郑大三附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