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包烟,膀胱长肿瘤!医生巧用回肠,再造“人工膀胱”
“医生,这尿怎么红得像酱油?”每天两包烟,烟龄35年的51岁企业高管杨先生,因持续一周血尿入院。经检查,发现膀胱后壁近三角区长出一颗4厘米的菜花样肿瘤,侵犯肌层但未突破膀胱外膜。
膀胱三角区是尿液排出的“交通枢纽”以及“必经之路”,膀胱癌是男性高发肿瘤,对于早期表浅肿瘤,尽管微创的电切手术治疗方便,但是术后长期的规律灌注给病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对于浸润较深的膀胱肿瘤,电切术辅助传统电切术难以彻底清除病灶,而根治性膀胱切除后若采用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患者需终身与尿袋为伴。
“医生,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在当地医院,一向雷厉风行的商界精英杨先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传统电切术难以根治,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需要终身佩戴尿袋的方案更让他夜不能寐。考虑到自己比较年轻,“每天开会、应酬都要带着尿袋,这让我怎么面对客户和员工?”杨先生痛苦地向医生倾诉。作为公司的形象代表,他无法接受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味和社交尴尬,甚至一度萌生放弃治疗的念头。
就在杨先生陷入绝望时,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李靖给他带来了转机。“我们可以尝试‘原位新膀胱术’。”李靖解释道,这项技术能截取一段回肠,手工缝制成新膀胱,让患者术后仍可通过自然尿道排尿。
“真的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排尿?”当杨先生了解到手术成功后可以摆脱尿袋,重获正常社交生活时,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这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手术方案!”
然而,这项技术要求极高。李靖主任强调,成功的原位新膀胱手术关键在于截取合适长度的回肠,构建低压的储尿囊,恢复患者正常排尿功能,并且避免并发症发生。
手术当日,李靖团队采用腹腔镜五孔法,在放大10倍的视野下,游离膀胱及前列腺周围血管神经束。尽量使用冷刀切割,避免热损伤导致神经及直肠受损。切除膀胱后,团队截取距回盲部40厘米的回肠段,保留肠系膜血供的同时,将肠管剖开折叠成“U”形,用可吸收缝线单层连续缝合形成球形新膀胱。
重建排尿通路是手术的核心挑战,李靖团队将新膀胱与尿道残端行“端端吻合”,使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在无张力状态下完成了精密缝合。双侧输尿管则被植入新膀胱顶部,将输尿管穿过肠壁肌层形成“人工瓣膜”,防止尿液逆流引发肾积水。整台手术耗时3个半小时,出血量仅80毫升。
术后康复是一场需要耐心的长期训练。新造的膀胱不会自己收缩,患者要通过科学锻炼重新建立排尿功能,并且需要定时排尿。经过三个月锻炼,杨先生晚上能控制排尿达到满意,性功能也得到一定的保留。一年后复查,肿瘤没有复发迹象。
河南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田沛介绍,“原位新膀胱术”并非人人适用,其“黄金适应症”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肿瘤条件
需为≤T3期,未累及尿道、前列腺(男性)或膀胱颈(女性),且位置远离输尿管开口或可通过术中调整避免损伤,毕竟无瘤是手术质量的前提;
身体机能
患者年轻,无严重基础病,肥胖病人可能因肠系膜较短而不适用,同时无克罗恩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史;
心理意愿
心理意愿也至关重要,患者虽能接受原位膀胱的尿道排尿的优势,但未必能接受3-6个月的排尿训练及长期随访。
田沛建议,针对高危人群(50岁以上吸烟者),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泌尿系B超联合尿常规检查”。若出现血尿,应在48小时内完成膀胱镜与CT尿路成像(CTU)的“双保险”联合诊断。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确保肿瘤完整切除的前提下,应尽量兼顾保留膀胱功能的综合治疗策略。其中,原位新膀胱术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合理的手术选择。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
- 上一篇
等你报名 2025河南省乡村振兴火炬接力活动9月10日启幕
场属于河南乡村的盛事,即将点燃这个秋天。历经半年筹备的2025河南省乡村振兴火炬接力活动,将于9月10日在郑州启动,这不仅是一场火炬传递,更是一次“村字号”的创新实践。
- 下一篇
重磅聚焦 | 河南肿瘤放疗高地:把每一束射线都精准用在生命守护“刀刃”上
旭日升起,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河南医院”)放疗科,暖黄的晨光与有条不紊的忙碌一同苏醒。护士推着治疗床轻声穿行,患者在家属陪同下核对治疗信息;放疗机房内,物理组组长、高级工程师娄朝阳正对着加速器的屏幕调试参数。 这里没有急诊室的紧迫,却藏着与肿瘤“分秒必争”的较量。在河南省率先实行以身体部位划分的亚专业分组,全面引进高端放疗设备,建立领先的专家人才团队,诊疗实力和学术影响力长期处于国内同类医院前列等,经过近50年的努力奔跑,河南医院一直在全力打造让老百姓放心的肿瘤放射治疗“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