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瓜坏肚?看初秋咋吃解暑解馋又健康
立秋已过,傍晚的风里似乎捎来了一丝久违的清凉。看着水果店里依旧红艳诱人的西瓜,许多人陷入纠结:这块夏日的“解暑神器”,如今吃下去会不会让肠胃“闹情绪”?俗话说“秋瓜坏肚”,这份流传已久的叮嘱,究竟是老一辈的经验之谈,还是确有科学依据?立秋之后,我们的餐桌该如何顺应时节悄然转换的节奏?
为此,河南健康网特邀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一区副主任赵长普,为大家一解秋日饮食的困惑,帮助大家健康度过季节交替期。
立秋后吃西瓜会更容易引发肠胃不适吗?

赵长普表示,清凉味美的西瓜是炎炎夏日的解暑神器,尤其对于冰镇西瓜我们更是情有独钟。但立秋时节已至,天人相应,人与大自然是和谐统一的,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法则。
所以,立秋之际人体内在的阳气也随外在气温的逐渐下降开始向内收敛,而同时外在余暑未消,秋凉未盛,湿热交蒸,脾的运化功能相对下降,人体也易内生湿邪。

《遵生八笺》强调:“立秋后十日,瓜宜少食,防湿滞脾。”西瓜性寒凉,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容易损伤脾阳,留反为湿滞。寒伤脾阳,湿阻运化,就会出现腹痛、腹泻、食积不消、大便黏腻等一些列肠胃不适症状。
秋季饮食应遵循哪些原则?
《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赵长普建议,对于秋天阳收阴长的特点,我们可以进食一些健脾祛湿类的谷物,同时适当增加一些润燥生津的水果。同时也要注意“少辛多酸”,也就是说少吃一些辛辣刺激之品,如辣椒、烧烤、油炸食物等。

秋季肺气要顺应自然,宜收不宜散,少食如葱、花椒之类,而酸味之品收敛肺气同时生津,如柑橘、山楂之类。如此才能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肠胃敏感人群、儿童及老年人秋季饮食需注意什么?
赵长普提醒,对于肠胃敏感等特殊人群,食物来源上要选择应季的,性温性平的食物,对于生冷瓜果、肥甘厚味之品不可“余情未了”。烹饪方式上要热食热饮,利用好生姜、胡椒等配料,温中散寒,避免生食、凉拌、油炸。进餐习惯上要定时定量进餐,七分饱为宜,忌暴饮暴食;要细嚼慢咽,减轻胃部负担,促进消化。
对儿童来说,要严格控制零食如冷饮、油炸膨化食品、甜腻糕点等;培育孩子吃饭时不看电视专心进食的习惯;注意孩子食积情况。对老人来说,食物要软烂易消化并且少量多餐。
如何通过饮食调理预防秋季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现值初秋,暑湿未消,可能会出现腹泻、便溏等症状,我们需兼顾健脾祛湿,推荐玉米须煮水、小米山药粥、薏米赤小豆粥、芡实莲子粥。且开始减少寒凉食物食用,可以适当准备银耳、雪梨煮水养胃润燥和生姜散寒。
湿滞中焦,气机不畅,可能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可以进食柚子,或山楂麦芽茶以健脾助运。
秋燥伤津液,肠道失润,易导致大便干结难解,出现便秘症状。尤其老人、阴虚体质者高发。“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可进食黑芝麻糊润肠通便。
立秋虽只是节气的一瞬,却提醒人体与天地同步进入“收敛”节奏。让我们把“秋瓜坏肚”的古训转化为“应时而食”的智慧,从这一餐、这一口开始,给肠胃一份温暖的守护,安然度过暑湿与燥凉交替的初秋,迎接身体与四时和谐共振的健康之秋。
专家小传

赵长普,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一区副主任。
国医大师张磊教授亲传弟子,全国名中医毛德西教授弟子,全国名老中医党中勤教授工作室主要成员。
首批河南省中医药拔尖人才,全国首批肝胆病咨询专家,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全国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肝胆病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神志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整合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专家,河南省保健会诊专家,河南省医保中心稽查专家,河南省医学会医学鉴定专家库成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会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省消化医学会第一届会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考官。
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SCI论文3篇,专著8部,获省级科研成果奖7项,主持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专项课题4项,河南省教育厅课题2项,获国家级发明专利1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1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河南省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