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2025年河南省“最美医务工作者”房佰俊:重新定义血液肿瘤 打开患者新生大门

刘倩    2025-08-27河南省肿瘤医院2252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8月15日晚,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河南省“最美医务工作者”发布仪式在郑州举行。发布仪式上,10位“最美医务工作者”名单揭晓,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血液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房佰俊获此殊荣。让我们走近这位用仁心与智慧守护生命的医者。

  清晨7点,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病房的灯光已次第亮起。一个身着白大褂的身影轻叩房门,熟稔地接过患者喝水的杯子:“陈大爷,今天骨痛好些没?降压药别忘了吃。”300米长的走廊里,这样的对话每天要重复上百次。“张大叔”“李大姐”是他对患者的习惯性称呼,拉家常、关窗户、掖被角,是他习以为常的举动。这位被患者称为“比亲人还亲”的医生,正是全国骨髓瘤诊疗领域的开拓者——房佰俊。

  从“绝症”到“慢病”: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20年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平均生存期只有2-3年,现在我们的患者能活8-10年。”在堆满文献的办公室里,房佰俊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这份突破背后,是他带领团队创立的全国首个多发性骨髓瘤诊疗路径。

  2010年,房佰俊在基层会诊时发现,90%的误诊源于认知不足。“有患者腰疼多年被当成骨质疏松,直到骨折才确诊。”他立即启动“双线作战”:一方面组织团队编写图文版《骨髓瘤识别手册》,十年间免费发放10万份;另一方面建立“蛋白-基因-细胞”三级诊断体系,将早期确诊率提升至85%。

  “房主任的方案救了我两次。”患者王先生回忆,当传统治疗失效时,房佰俊创新的“阶梯式疗法”让他重获新生。这种根据疗效动态调整的治疗模式,如今已写入《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疗指南》。

  听神经瘤医生的“双角色”:从救治者到同行者

  查房至12床时,房佰俊特意调慢了语速——这是一位刚确诊的年轻患者,正深陷恐惧。“你看我左耳听力几乎为零,15年前我也曾是肿瘤患者。”他指着自己的病历片,用亲身经历化解患者的绝望。

  2009年,连续工作120小时的房佰俊被确诊听神经瘤。术后第3天,他挂着输液瓶出现在病房。“患者不知道我生病,但发现我总用右耳听诊。”这段经历让他创立“三心工作法”:问诊时专心、倾听时耐心、沟通时将心比心。

  这种共情力催生了诸多温暖细节: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给独居老人带早餐、保存3000多名患者微信随时答疑。患者老刘的“投诉信”这样写道:“请医院强制房主任休息,他今早又吃着药在查房。”

  “减法”医疗哲学:在疗效与费用间寻找平衡点

  “血液病治疗容易‘堆检查’‘堆药品’。”房佰俊的处方总是特别“薄”——他推行“疗效-经济”双评估制度,近三年为患者节省不合理支出超千万元。

  面对纠结是否使用进口药的患者家属,他掏出计算器:“国产药疗效相似,省下的钱够半年营养费。”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他曾为农村患者张国涛垫付万元治疗费,只说:“病好了再还。”

  “真正的精准医疗不仅要‘治得好’,还要‘治得起’。”这套理念已融入团队基因。护士长透露,科室年均投诉量不足3例,满意度连续8年居全院首位。

  薪火相传 打造没有边界的医疗

  “房老师,这个基因检测结果您看……”作为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房佰俊坚持“临床-实验室-病房”三维带教。学生赵医生回忆:“第一次跟老师值夜班,他教我用听诊器听骨髓瘤患者的骨痛部位,说这是‘最便宜的早期筛查仪'。”

  这种务实作风延伸至基层帮扶。在信阳革命老区,房佰俊团队建立的“5G云会诊平台”已覆盖23家县级医院。“过去患者要奔波300公里,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固始县人民医院张主任展示的手机里,存着房佰俊凌晨回复的20多条诊疗建议。

  房佰俊用三十年从医路告诉我们: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医生,是救治者,更是点亮希望的人。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