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孩子身上的“小疙瘩”,可能暗藏大秘密

陈玉博    2025-09-08河南省肿瘤医院2176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身上的“小疙瘩”“硬块”是淋巴结肿大或青春痘。但16岁的小雨(化名)却因为毫不起眼的耳后小疙瘩意外被确诊为腮腺癌。她的经历提醒我们:不痛不痒,不代表没有危险。

  “耳后小疙瘩”竟是癌症?

  今年2月,小雨无意间摸到耳后有小疙瘩,像一颗蚕豆,硬硬的,但不痛不痒。

  半年过去,它依然安静地待在耳垂下方,没有不适。

  直到今年6月份体检时,医生触诊感到异常,才引起警觉。进一步检查后,当地医生怀疑是肿瘤。

  随后,小雨在家人的陪同下找到了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头颈甲状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崔萌。

  入院后,小雨接受了彩超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腮腺区,血供丰富,边界不清。崔萌建议手术治疗。

  多学科会诊后,崔萌采取了腮腺浅叶切除并保护面神经的方案。

   手术当天,小雨被推进手术室。崔萌在耳前设计了切口,进入腮腺区域。崔萌团队首先仔细辨认并保护面神经主干和分支,然后完整切除了腮腺浅叶及肿瘤。

  整个过程既要确保病灶切除彻底,又要避免损伤面神经。历时3小时,肿瘤顺利被取出,面神经功能得以完整保留。

  术后病理证实为低度恶性腮腺癌,幸好发现及时,肿瘤被完整切除,没有侵犯周围组织。

  术后3天,小雨便能下床活动,尝试微笑、鼓腮,她的表情动作都能顺利完成,这让家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崔萌提醒,腮腺癌虽然少见,但并不等于“切掉就万事大吉”。术后仍需定期复查,必要时配合放疗或其他治疗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复发风险。

  温和的外表暗藏危险

  小雨的经历并非个例。崔萌解释:“青少年腮腺癌常被忽视,原因在于其温和的表象。”

  1.无痛性肿块

  85%患者首发症状为耳周无痛硬块,易与良性混合瘤混淆。

  2.面神经侵犯延迟

  早期很少出现面瘫、口角歪斜等警示信号。

  3.生长缓慢

  肿块可能每年仅增大1-2mm,家长误认为“发育正常现象”。

  4.无全身症状

  不发热、不乏力和食欲正常,掩盖了潜在风险。

  若出现以下变化需立即就医:突然加速生长, 周围可触及多个硬块,出现面部麻木或嘴角歪斜等。

  别让小疙瘩变大麻烦

  小雨因为发现及时,治疗顺利,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有这样的结局。很多人会忽视身体信号,等到症状明显时,病情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

  因此,除了早发现、早治疗,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预防同样重要。崔萌提醒,三大关键远离腮腺癌风险。

  01吸烟、酗酒都会增加头颈部肿瘤的发生风险。想要远离腮腺癌,就要从日常做起:少抽烟、不喝酒,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让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良好状态。

  02饮食过咸、过辣、油腻,都会给腮腺和口腔环境增加负担。日常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同时减少加工食品和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为身体筑起天然屏障。

  03耳下、颌下或耳后长时间存在硬块,即使不痛不痒,也不要掉以轻心。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检查,彩超、核磁等影像学手段能帮助医生判断病灶性质。早发现、早诊治,能大大提高治愈率。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