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如何让肺癌患者少折腾、治好病?河南的这个方法登上国际大会

何振 马淑香 墨玉清 常榕    2025-10-16河南省肿瘤医院2032

  在全球肺癌和其他胸部恶性肿瘤顶尖国际会议——第26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肺癌诊疗专家共聚一堂,交流最新研究进展。

  会上,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肿瘤内科王启鸣教授团队的两项重要研究成果入选壁报展示,分别以“双层次肺癌MDT模式作为标准诊疗路径”和“肺癌规范化诊疗质量控制与分析”为主题,系统呈现了河南在肺癌多学科诊疗体系建设与质量控制方面的前沿探索。中原地区在肺癌防治领域的“诊疗创新”与“质量管控”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

  高负荷诊疗挑战下的肺癌标准化诊疗新路径

  这项研究展现了在应对肺癌患者基数庞大、诊疗资源相对有限的挑战所进行的探索与创新。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主体单位和河南省肺癌诊疗中心,河南省肿瘤医院年均接诊新发肺癌患者超过6000例。面对规模庞大且病情复杂的患者群体,该院首创了“门诊肺小结节MDT”与“住院肺癌首诊MDT”相结合的双层诊疗体系。

  门诊MDT专注于早期肺结节的鉴别诊断,通过多学科快速会诊(每例5–20分钟),有效减少20%–30%的不必要手术,避免过度治疗;住院MDT则覆盖所有新发肺癌患者,通过多学科轮值主持,在1–6分钟内即可完成标准化决策,显著提升诊疗效率。

  研究数据显示,该模式确保了每一位就诊患者都能获得符合国际指南的规范化治疗方案,使患者平均住院日得以缩短,通过成本结构优化实现了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不仅提升了单一医院的效率和规范性,还通过“iMDT”远程会诊平台,将标准化诊疗方案赋能至基层医院,减少了不必要的患者上转,从而在区域层面优化了医疗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河南省肿瘤医院实践的双层MDT模型,验证了在患者基数庞大而资源有限的地区通过结构化的组织流程与信息化手段,能够系统化地提升肺癌诊疗的质量与效率,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

  质控分析揭示基层现状,推动规范化同质化

  规范的肺癌诊疗质控体系能帮助医生为不同情况的患者制定标准化的治疗路径,确保其在最佳实践框架下接受个体化治疗。为推进这一目标,王启鸣教授团队对河南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收治肺癌患者的科室负责人开展了问卷调研,深入剖析了本地区肺癌诊疗的现实图景,为后续质控工作提供了关键依据。

  调研工作涵盖省内18个地市、136个区县,共有194所医疗机构参与,其中三甲医院33所,三乙医院15所,三级医院94所,二甲医院46所,二乙医院4所,二级医院2所。

  本次调研共收集到有效问卷278份,其中65.5%来自地处县级市/县的医疗机构科室负责人,26.6%来自地处地级市的医疗机构科室负责人。参与调研的科室负责人81.7%来自内科(其中,肿瘤内科占比72.7%,呼吸内科占比6.8%,内科占比2.2%),12.6%来自外科(其中,心胸外科/肿瘤外科占比12.2%,普外科占比0.4%),0.4%来自行政管理科室。

  调研发现,初诊肺癌患者的首诊科室分布为:呼吸内科(44.4%)、肿瘤内科(33.2%)、胸外科(21.7%)、放疗科(0.4%)及其他科室(0.4%)。

  诊断方面,部分医院存在病理检测外送率高、基因检测比例不均、不良反应评估不足等现实问题。3.2%的参与调研者所在医院没有病理科而需要外送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31.4%参与调研者常规送检院外免疫组化检查,67.5%参与调研者常规送检院外分子病理(基因)检测。3.6%参与调研者所在科室常规送检单基因检测,11.9%常规送检2-3个基因检测,32.9%常规送检4-10个基因检测,34.3%常规送检11-20个基因检测,17.3%常规送检20以上基因检测。

  治疗方面,18.3%的参与调研者所在医院未成立MDT团队,64%参与调研者所在医院成立MDT团队的时间为2022年及以后(其中,2022年占比15.9%,2023年占比38.8%,2024年占比9.3%),Ⅳ期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首次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选择方案有3代EGFR TKI(93.3%),1/2代EGFR TKI(62.6%),化疗+TKI(60%),化疗联合抗血管治疗(30.4%),化疗(26.3%),免疫±化疗 20.7%,其他2.6%(临床试验0.4%、化疗+放疗0.4%、中医药0.4%)。另外,22.3%参与调研者所在医疗机构不能开展放疗。

  诊疗管理及随访方面,参与调研者所在科室肺癌患者非手术治疗后,不良反应分级评估率、疗效评价率、常规随访率见下表。

  调研显示,省内基层医院在肺癌诊疗能力的建设上存在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相关科室与检测设备配置有待完善、治疗前基因检测的覆盖率与应用深度有待提升、治疗方案选择的规范性有待加强,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监测与疗效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等方面。这些领域亟待通过系统的规范化培训与多学科协作加以支持和改进。

  这一质控分析不仅精准定位了诊疗环节中的薄弱点,也为后续有的放矢地开展质量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撑。作为省级肿瘤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河南省肿瘤医院积极推动多项举措落地:一方面,组织编写《全省肺癌诊疗质量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口袋书,以国内外权威指南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与医保政策,为基层医生提供简洁实用的诊疗参考;另一方面,持续多年开展“肺癌诊疗质控培训班”,对县市级医院中青年骨干进行集中培训,规范肺癌诊断治疗路径、更新肺癌领域新进展、分享解决肺癌治疗难题的临床经验;并借助“iMDT”远程平台开展实时指导,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多年来,团队始终致力于缩小地区间、机构间的诊疗差距,通过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的路径推动全省肺癌诊疗水平提升,使更多患者受益于优质医疗资源。 

  MDT与质控双向赋能,构建可持续提升闭环

  “MDT解决的是‘怎么治’的问题,质控关注的是‘治得怎么样’以及‘如何治得更好’。”王启鸣教授指出。河南模式将MDT作为标准化诊疗的引擎,辅以质控体系作为监督与优化抓手,形成“执行—评估—反馈—提升”的闭环管理。

  通过信息化MDT管理模块,医院实现从会诊申请到方案执行的全流程质控;而质控调研结果则反向推动MDT流程优化,如增强基因检测推荐强度、完善随访评估机制等。两者互为支撑,共同保障了肺癌患者从首诊到随访的全流程质量。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方案

  此次WCLC上的双壁报展示,向国际学界完整呈现了一个患者多、诊疗负担重的地区如何通过结构化的MDT组织与系统化的质控管理,实现诊疗质量的可控、可持续提升。不少国际专家评价其为“适合资源不均地区的可复制模式”,彰显了中国在公共卫生治理与肿瘤防治领域的创新实践能力。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