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癌痛只能硬扛?吃药真的会成瘾?关于止痛,大多数人都想错了!

常榕    2025-10-21河南省肿瘤医院1784

  翻来覆去,只因身上无处不痛;已经疲惫不堪,却被疼痛折磨得无法入睡……“吃止疼药会不会上瘾?”“吃多了成了‘瘾君子’怎么办?”这成了许多癌痛患者心中比疼痛本身更深的恐惧和纠结。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世界镇痛日及中国镇痛周”的科普活动现场,专家们对这些担忧给出了解答。

  10月20日是第21个“世界镇痛日”,也标志着“中国镇痛周”正式启动。在这个全球共同关注疼痛问题的时刻,河南省肿瘤医院成功举办了一场集科普讲座、互动问答与义诊于一体的大型公益活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暖意融融,为深受癌痛困扰的患者带来了科学的镇痛知识和温暖的医疗关怀。

  上午10点,活动在医院纪委书记张鹏的致辞中拉开帷幕。张鹏书记指出,疼痛尤其是癌痛,是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之一。实现患者的“无痛生存”,不仅是医疗技术的体现,更是医学人文关怀的核心所在。医院将持续推动癌痛管理资源与知识的公平可及,致力于实现三大目标:提供专业诊疗服务,缓解患者痛苦;传播科学镇痛理念,破除认知误区;搭建沟通平台,推动服务改进,真正让肿瘤患者不仅“活得长”,更要“活得好”。

  科普讲座,树立科学镇痛观

  在科普讲座环节,疼痛康复与姑息医学科谢广伦主任直击癌痛认知的核心误区。

  他告诉在座患者朋友们,必须摒弃“先治肿瘤,痛了忍忍”的错误观念,提出 “癌、痛同治,治痛优先” 的科学原则。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状态及免疫功能,尽早规范控制疼痛,能为抗肿瘤治疗创造更好条件。

  针对让患者恐惧的“阿片类药物成瘾”问题,谢主任以“吃饭可能会不小心噎着,但我们不会因此不吃饭”的生动比喻,解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镇痛药,成瘾风险极低。他详细解释了“按时给药”的重要性:使用缓释制剂控制持续痛,必要时用速释剂控制爆发痛,实现稳定、有效的无痛生活。

  面对药物效果不佳或副作用明显的患者,他建议采用神经阻断、鞘内镇痛等微创治疗方法,并提醒大家“微创镇痛需把握时机,拖延可能错失最佳治疗机会”,鼓励患者积极沟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该科护士长、疼痛护理学组栗彦伟在《你问我说——疼痛有几分?》互动讲座中,聚焦“如何准确表达疼痛”这一实际难题。她现场演示了国际通用的数字评分法(NRS),即用0-10分评估疼痛程度,并介绍了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及沟通障碍患者的面部表情评分法。她说,患者能够准确描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是为医生制定个性化镇痛方案提供关键依据。

  两位专家在和现场患者的互动问答中,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大家踊跃参与,在轻松氛围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现场义诊

  义诊现场,医护专家团被前来咨询的患者和家属层层围绕。专家们耐心倾听,细致分析疼痛原因,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与护理指导。

  一位前来复诊的李阿姨感慨道:“一直怕止痛药上瘾,疼也硬扛着。今天听了专家讲解,才知道应该咋科学止痛。这样的活动真是办到我们心坎里了!”

  “许多人误以为‘得了癌注定会疼’、‘疼痛必须强忍’,这些观念亟待纠正。”谢广伦呼吁,“我们必须将疼痛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来系统管理和治疗,这是提升患者整体疗效与生命尊严的关键一步。”

  本次活动通过面对面的科普传播与义诊,有效提升了患者对疼痛的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将科学的疼痛管理理念与温暖的人文关怀深植人心。

  癌痛科普小课堂答疑解惑

  误区一:“我的疼痛是肿瘤导致的,因此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只要把肿瘤治好了,疼痛自然就缓解了”。

  真相:虽然肿瘤治疗是疼痛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单纯依靠肿瘤治疗来控制疼痛,有效率非常低,有可能连10%都达不到。一方面因为肿瘤治疗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很多患者之所以疼痛,是因为肿瘤破坏了神经或者骨骼,而受损的神经和骨骼不仅难以修复,还会持续刺激导致疼痛不断发生。如果肿瘤治疗合并有慢性疼痛,要当作两种病来进行治疗,治肿瘤和治疼痛同时进行才能效果更佳。

  误区二:“肿瘤治疗最重要,我先治肿瘤,实在没有办法了再去治疗疼痛”。

  真相:实际上,疼痛会导致患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免疫功能迅速下降,严重影响肿瘤治疗,从而降低肿瘤治疗效果。越早控制疼痛,越有利于肿瘤的治疗。因此,我们的治疗原则应该是“癌痛同治,止痛优先”。

  误区三:“有疼痛我先忍着,实在受不了了我再用止痛药 ”。

  真相:事实上,及时、按时用止痛药更安全有效,而且所需的剂量也较低。在疼痛剧烈时才使用药物,不但缓解效果差,而且疼痛折磨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寝食难安等情况,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引起的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还会使患者不能耐受肿瘤治疗。

  误区四:“吗啡容易成瘾,到最后越用越多,停不下来,能不用就不用”。

  真相: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均证实,癌痛患者口服吗啡或使用透皮贴剂,发生成瘾的风险非常低。之所以药物会越用越多,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药物会产生耐受,身体逐渐适应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肿瘤进展,疼痛加重,需要应用更多的止痛药物才可以控制。实际上,如果患者肿瘤得到控制,疼痛消失后,完全可以慢慢减少,直到完全停止止痛药。

  误区五:“如果痛得没有办法了,就只有打杜冷丁止痛了”。

  真相:杜冷丁因为毒性大、止痛效果差,已经不推荐用于癌症疼痛的治疗了。现在许多药物如吗啡、羟考酮以及氢吗啡酮等都比杜冷丁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即使这些药物也没有效了,还可以采取微创镇痛等方式控制癌痛。

  误区六:“只有药物治疗没有效果了才采取微创镇痛治疗”。

  真相:实际上,有很多微创治疗方式,如内脏神经毁损、鞘内镇痛等,具有止痛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的特点,可以让患者少用甚至不用止痛药就可以控制疼痛,从而提高生存质量。另外,虽然是微创镇痛治疗,也需要讲究治疗时机,比如鞘内镇痛需要在清醒状态下侧卧1个小时左右才能完成,如果一直拖延,就有可能因为情况恶化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如果患者有微创镇痛的适应症,越早应用,止痛效果越好,生存质量越高,生存时间越长。

  误区七:“术后疼痛是正常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真相:古代有关云长刮骨疗毒,近代有刘伯承不打麻醉药治疗眼睛,这些英雄佳话让很多人有种错觉,把忍受疼痛当作一种坚毅的表现。但疼痛会诱发身体及心理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而出现其他的损害。比如术后一味强忍疼痛,可引发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增加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一味的忍受疼痛,容易增加肺不张、肺部感染的风险;一味的忍受疼痛,导致患者不能早期下床活动,从而引发患者下肢血栓的风险;一味的忍受疼痛,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导致出现术后感染等问题。还会引发焦虑、恐惧、烦躁、无助、抑郁和睡眠障碍等精神及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面对术后疼痛,我们也要对它说“不”。对于术后疼痛,要早干预、早治疗,才能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