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郑大一附院多项研究成果入选2025ESMO年会,多肿瘤领域突破获国际权威认可

河南健康网 2025-11-031354

  2025年10月17日至21日,全球肿瘤学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学术盛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在德国柏林召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此次大会上表现亮眼,肿瘤内科、介入科多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分别入选,覆盖淋巴瘤、胆管癌、食管癌三大肿瘤领域,全方位彰显医院在肿瘤科研与临床治疗领域的国际实力,也标志着我国在相关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研究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淋巴瘤领域:“PCLE方案”为难治复发患者带来长期生存新希望

  郑大一附院肿瘤内科医学部肿瘤五病区张明智、张蕾、张旭东团队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ESMO血液肿瘤领域仅有的两项“Proffered Paper”(特邀口头报告)之一,聚焦“难治/复发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 ENKTL)”这一临床难题。

  团队历经多年探索,构建了全新的“PCLE方案”(替雷利珠单抗+西达本胺+来那度胺+依托泊苷)。其Ⅱ期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在完成治疗的33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高达81.8%,完全缓解率达66.7%;中位随访20个月时,患者3年总生存率高达72.7%,中位生存期尚未达到,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新希望。

  值得关注的是,该团队早在2010年就牵头开展“初治NK/T细胞淋巴瘤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构建的DDGP方案疗效优于国际主流方案,被纳入美国NCCN指南及中国CSCO、CACA指南。从“DDGP”到“PCLE”,团队成功构建了贯穿NK/T细胞淋巴瘤初治到难治复发全程的“中国方案”体系。

  张蕾(左一)及团队成员于慧(右一)在ESMO现场

  肝胆肿瘤领域:三联方案突破晚期胆管癌治疗瓶颈

  医院介入科李臻教授团队创新性提出“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及瑞戈非尼”方案,构建“动脉灌注化疗+免疫+靶向”三联治疗模式,聚焦晚期胆管癌治疗瓶颈——该病因恶性程度高、治疗手段匮乏、预后极差被称为“癌症之王”,晚期患者生存期普遍不足1年。

  该三联模式通过三大机制形成“局部攻坚+全身防控”多维打击:一是肝动脉灌注化疗实现局部高浓度给药,精准杀伤肿瘤细胞;二是替雷利珠单抗激活全身抗肿瘤免疫应答;三是瑞戈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增殖信号通路。临床数据显示,方案安全可控,无不可预期不良反应,显著提升晚期胆管癌患者初始治疗应答率,为传统化疗疗效有限的患者提供更具前景的一线治疗选择,相关成果入选大会交流,获国际权威认可。

  李臻主任团队成员吴白露(左一)在ESMO现场

  消化道肿瘤领域:CAP 02研究破解食管癌免疫治疗失败难题

  当前,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标准,但一线治疗失败后的方案选择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樊青霞、王峰教授牵头的CAP 02研究聚焦此痛点,本次大会不仅展示了该研究队列1、2(评估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在一线化疗或免疫治疗进展/不耐受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中的疗效)的前期成果,更公布了队列3的初步数据,引发国际同行关注。

  据了解,CAP 02队列3研究的入组患者在18-75岁,为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复发/转移性ESCC患者,该研究采用“阿得贝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的治疗方式,直至患者疾病进展或者出现不可耐受毒性或停药。研究期间,该队列共入组25例患者。在18例可评估患者中,客观缓解率达22%,疾病控制率高达78%;中位随访6.8个月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9.2个月,提升了患者的生存期;安全性方面,患者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较低,整体可控。

  该结果证实,阿得贝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为既往ICIs治疗失败的晚期ESCC患者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选择,有望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与生活质量,团队也受邀在大会现场接受专访,进一步扩大研究国际影响力。

  (王峰在2025 ESMO现场图)

  近年来,郑大一附院在肿瘤领域持续深耕,从淋巴瘤“中国方案”到肝胆肿瘤介入综合治疗,再到消化道肿瘤多学科诊疗,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创新治疗模式。此次多项成果同步闪耀ESMO年会,不仅是对医院科研创新能力的多重肯定,更提升了医院在国际肿瘤学界的学术地位,为后续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诊疗技术迭代奠定坚实基础,也将为全球更多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来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