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之间,6小时“补心”!医生为7岁女童手工缝制“生命通道”
给一颗7岁的心脏做手术,精度需要多高?
答案是:误差不能超过半毫米——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
在河南省儿童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场持续6个多小时的“生命修补战”令人屏息。医生们正在用双手,为一位小女孩一针一线地缝制一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管道”。
7岁的她,心脏大了一倍,血管细如吸管
故事的主角是7岁的小玉(化名)。她患有极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
可以把心脏想象成一个精密的“水泵”,负责将血液泵向全身。而小玉心脏的“肺动脉”这个关键部件,从一出生就几乎是关闭的。正常孩子这条血管直径约有15毫米,而小玉的却仅有4毫米,细得像一根用来喝饮料的吸管。
用如此“纤细”的血管为全身供血,心脏只能超负荷工作。7岁的小玉,心脏本该像个小苹果,结果却被累成了正常大小的两倍,脆弱不堪。
更棘手的是,小玉在婴幼儿时期已经做过两次心脏手术,心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这次手术无异于在布满陈旧线路的精密仪器里进行二次改造,难度和风险极高。
手术两大难关:如履薄冰的“拆弹”与巧夺天工的“缝纫”

第一关:开胸如“拆弹”
由于前两次手术,小玉的心脏和周围组织紧紧粘连在一起。河南省儿童医院大外科主任、心脏外科学科主任翟波和主任医师董向阳需要像拆弹专家一样,小心翼翼地将心脏从粘连的组织中一点点分离出来,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造成大出血。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贾英萍全程严密监护,共同为这台高难度手术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第二关:手工缝制“生命管道”
这是手术的核心。市场上没有现成的、适合小玉尺寸的带瓣膜管道,医生们必须亲手为她制作一条!
他们选用特殊的人造血管材料,在内壁衬上极薄的膜,手工缝制出三个至关重要的“瓣叶”(相当于一个单向阀门,防止血液倒流)。然后,再将这条手工打造的管道,精准地连接在心脏的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
整个过程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针脚的距离、缝合的力度,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缝得太紧,管道会扭曲;缝得太松,又会渗血。这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当手术完成,血液重新流入心脏,这条手工缝制的“新管道”成功工作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历时6个多小时的精细操作,成功了!
爱的守护:从监护室到甜甜的感谢
术后,在外科监护室团队和心脏外科医护们的精心照料下,小玉一天天好转。了解到小玉家经济困难,医院还主动帮助申请了慈善救助,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出院那天,小玉手捧鲜花,甜甜地对医护人员说:“谢谢叔叔阿姨,你们辛苦啦!”——这句简单的感谢,便是对医生们所有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
什么是肺动脉闭锁?
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脏畸形,可以简单理解为心脏连接肺部的主要“阀门”和“管道”没有正常形成,导致全身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孩子通常会出现严重紫绀(浑身发紫)、呼吸困难,如果不及时手术,生存率极低。治疗往往像小玉这样,需要分期进行,对医疗团队是极大的考验。
来源:河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
- 上一篇
                      
国家卒中学院分院落户河南省人民医院
11月1日,由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省人民医院等承办的2025年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十届中原脑血管病大会在郑州举办。开幕式上,郑州大学国家卒中学院分院正式落户河南省人民医院,标志着我国中部地区卒中防治体系迈入协同创新、全域提升的新阶段。
 - 下一篇
                      
不开刀的“胆胰道清道夫”,ERCP技术守护胆胰健康!
最近,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遇到了这样一位"愁坏了"的患者:胆总管、肝总管还有左右肝管全都扩张了!术中明确诊断为胆总管下段狭窄伴结石。这就好比家里的下水管道突然集体"变粗",不仅影响正常"排水",还可能藏着"堵塞物"(结石),再拖下去,麻烦可就大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