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毫米之间,6小时“补心”!医生为7岁女童手工缝制“生命通道”​​

河南健康网 2025-11-041665

  给一颗7岁的心脏做手术,精度需要多高?

  答案是:误差不能超过半毫米——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

  在河南省儿童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场持续6个多小时的“生命修补战”令人屏息。医生们正在用双手,为一位小女孩一针一线地缝制一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管道”。

  7岁的她,心脏大了一倍,血管细如吸管

  故事的主角是7岁的小玉(化名)。她患有极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

  可以把心脏想象成一个精密的“水泵”,负责将血液泵向全身。而小玉心脏的“肺动脉”这个关键部件,从一出生就几乎是关闭的。正常孩子这条血管直径约有15毫米,而小玉的却仅有4毫米,细得像一根用来喝饮料的吸管。

  用如此“纤细”的血管为全身供血,心脏只能超负荷工作。7岁的小玉,心脏本该像个小苹果,结果却被累成了正常大小的两倍,脆弱不堪。

  更棘手的是,小玉在婴幼儿时期已经做过两次心脏手术,心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这次手术无异于在布满陈旧线路的精密仪器里进行二次改造,难度和风险极高。

  手术两大难关:如履薄冰的“拆弹”与巧夺天工的“缝纫”

  第一关:开胸如“拆弹”

  由于前两次手术,小玉的心脏和周围组织紧紧粘连在一起。河南省儿童医院大外科主任、心脏外科学科主任翟波和主任医师董向阳需要像拆弹专家一样,小心翼翼地将心脏从粘连的组织中一点点分离出来,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造成大出血。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贾英萍全程严密监护,共同为这台高难度手术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第二关:手工缝制“生命管道”

  这是手术的核心。市场上没有现成的、适合小玉尺寸的带瓣膜管道,医生们必须亲手为她制作一条!

  他们选用特殊的人造血管材料,在内壁衬上极薄的膜,手工缝制出三个至关重要的“瓣叶”(相当于一个单向阀门,防止血液倒流)。然后,再将这条手工打造的管道,精准地连接在心脏的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

  整个过程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针脚的距离、缝合的力度,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缝得太紧,管道会扭曲;缝得太松,又会渗血。这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当手术完成,血液重新流入心脏,这条手工缝制的“新管道”成功工作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历时6个多小时的精细操作,成功了!

  爱的守护:从监护室到甜甜的感谢

  术后,在外科监护室团队和心脏外科医护们的精心照料下,小玉一天天好转。了解到小玉家经济困难,医院还主动帮助申请了慈善救助,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出院那天,小玉手捧鲜花,甜甜地对医护人员说:“谢谢叔叔阿姨,你们辛苦啦!”——这句简单的感谢,便是对医生们所有辛苦付出的最好回报。

  什么是肺动脉闭锁?

  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脏畸形,可以简单理解为心脏连接肺部的主要“阀门”和“管道”没有正常形成,导致全身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孩子通常会出现严重紫绀(浑身发紫)、呼吸困难,如果不及时手术,生存率极低。治疗往往像小玉这样,需要分期进行,对医疗团队是极大的考验。

  来源:河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