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怎么喂饲更舒心?郑大一附院曾西教授团队研究给出新参考

河南健康网 2025-11-1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769

  近日,郑大一附院康复医学科曾西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带领团队完成的研究“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eding modes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ysphagia: an observational study”,成功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Annals of Medicine》。这项覆盖多中心、纳入超2000例患者的研究,为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支持方式选择提供了高质量循证依据,也体现了科室在神经康复领域的科研积累与临床实践能力。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不仅致死率较高,更有超50%的患者会并发吞咽障碍。这类患者常面临误吸、肺炎、营养不良等风险,还会因进食功能受损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在临床营养支持中,肠内营养是核心手段。但在东亚地区,胃造瘘术接受度较低,鼻胃管(NG)和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成为主流选择。其中,鼻胃管因操作简便应用广泛,却存在长期留置刺激鼻咽黏膜、影响呼吸与外观、剥夺进食体验等问题;而IOE作为一种间歇性喂养方式,虽被认为有潜在优势,但此前缺乏针对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多维度影响的大规模研究。因此,明确两种主流喂养模式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真实影响,成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关键。

  为解答这一临床难题,曾西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为期2年(2022年2月-2024年6月)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研究纳入全国多家医院康复科的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最终有效分析病例2434例,其中IOE组1344例、NG组1090例。团队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平衡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如年龄、性别、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再通过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不同时间点(基线、干预10天)的生活质量变化,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研究核心采用《吞咽障碍指数(DHI)》评估生活质量,涵盖总体状况、生理功能、心理情绪三大维度。结果显示:随着康复治疗推进,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提升,但IOE组改善幅度更显著;在生活质量的关键维度上,IOE组优势突出——功能层面,IOE通过“喂养时插管、喂完即拔”的模式,减少对进食行为、日常活动的干扰,还能刺激咽部,促进吞咽反射恢复;情绪层面,IOE避免了鼻胃管长期留置带来的外观困扰与社交回避,患者焦虑、自卑情绪显著减轻,社交参与感更强。

  该研究通过大样本数据证实,相较于鼻胃管喂养,IOE能显著提升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尤其在改善进食功能、缓解负面情绪上效果突出。这一结论已被纳入科室临床路径,目前团队正推动将其推广至全国更多康复机构,助力更多患者实现“有尊严的进食”。

  作为河南省康复医学科重点学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科研创新为动力”,在神经康复、吞咽障碍康复、重症康复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近年来,团队围绕吞咽障碍等方向,承担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等科研任务33项,发表论文90余篇,研究成果被纳入《中国吞咽障碍康复管理指南》,持续为提升区域乃至全国康复医疗水平贡献力量。未来,科室将继续深耕神经康复领域,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临床,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人性化的康复服务,帮助脑卒中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来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