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一附院姜勇郭荣群团队发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致病新机制
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勇、郭荣群研究团队联合多个临床科室团队在国际医学期刊《先进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xosome-mediated lectin pathway and resistin-MIF-AA metabolism axis drive immune dysfunction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致病新机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机制主要与免疫调节异常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因血小板破坏而出现出血倾向和血小板计数减少。现有ITP治疗方法仅对部分ITP患者有效,阐明ITP的分子病理机制,探索治疗新方案以应对复发难治性ITP尤为重要。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ITP患者外泌体与健康人外泌体存在显著差异,ITP患者外泌体更容易被骨髓细胞摄取并促进血小板的破坏。然后将向小鼠注射ITP外泌体,发现其可促进血栓形成,提示ITP外泌体存在影响血小板活性与功能的分子。随后研究团队对外泌体进行进一步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ITP患者体内存在着外泌体介导的异常活化的凝集素途径补体反应,该途径参与血小板破坏,为靶向外泌体凝集素补体途径以治疗ITP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还对ITP患者免疫细胞进行了scRNA-seq分析,确认了ITP患者免疫细胞存在异常的补体相关生物学过程,并发现ITP患者体内存在一个异常免疫调控机制,即“抵抗素-MIF-花生四烯酸代谢”级联。该级联的失调不但驱动了免疫调控异常,也提示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抵抗的潜在原因。硕士研究生李晋、王笑乾、陈遥遥、付励严,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讲师孙现垒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转化医学中心郭荣群副研究员为责任通讯作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感染与免疫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医学科学院感染与免疫研究所姜勇教授、急诊医学部高艳霞教授、血液病医学部王芳教授、检验与输血医学部岳保红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来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
相关文章
- 从跌倒风险到自救,雨天防滑指南请收好
- 吃了就会成瘾?会让人变傻?心理科用药真相来了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河南医院正式开诊 打造国家区域医疗(肿瘤)中心惠及中原百姓
-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足踝外科诊疗中心入选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六院足踝外科专科联盟常务理事单位
- 上海游客洛阳游玩遇意外,洛阳正骨保驾护航
-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斩获2025年河南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科普大赛“最佳科普奖”
- 直播预告 | 河南省医学会“名医名家走基层送健康系列活动”之产前诊断疑难病例交流沙龙即将启幕
- 国内知名脊柱畸形矫形专家邱勇教授将于9月29日到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郑州院区坐诊
-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足踝外科诊疗中心荣耀入选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六院足踝外科专科联盟常务理事单位
- 皮肤不够?皮瓣来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