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向稚嫩身影蔓延,“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要从娃娃做起
在课桌堆积如山的习题与深夜苦读的台灯背后,一个令人揪心的健康隐患正悄然蔓延:高血压,这个曾被视作成年人“专利”的慢性疾病,如今正将魔爪伸向越来越多稚嫩的身影。相当一部分儿童面临血压“健康标尺”失衡——测量误差、认知盲区与监测缺失,错失了早期干预的关键节点。
5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高血压日,以“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为主题敲响了警钟。河南健康网邀请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心血管内科主任贾丽娟,一同直面儿童高血压,探寻守护少年儿童血管健康的科学防线,为给孩子们撑起一片远离“隐形杀手”威胁的健康蓝天助力。
儿童高血压为何多发?
贾丽娟表示,从临床经验来看,目前,儿童高血压根据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
原发性高血压(环境与行为主导)
遗传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儿童患病风险显著增加,父母患高血压的儿童发病率是普通儿童的 2-3倍。
肥胖因素:肥胖是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首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30%~50%肥胖儿童血压异常,风险为正常体重者2-6倍,机制涉及胰岛素抵抗、RAAS系统激活及血管内皮损伤。
饮食结构失衡:高盐(促水钠潴留)、高糖脂快餐及含糖饮料直接推升血管压力。
现代生活方式危机:运动不足(日均<60分钟)、睡眠短缺、学业压力引发交感神经持续亢奋,导致非杓型血压(夜间降幅消失),也是造成儿童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继发性高血压(器质性疾病相关)
肾脏病变为主因:儿童继发性高血压约 80%由肾脏疾病导致,常见病因包括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动脉狭窄、多囊肾及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
内分泌代谢异常:肾上腺疾病(增生/嗜铬细胞瘤)、甲亢、醛固酮增多症等激素紊乱型疾病。
心血管结构缺陷:如主动脉缩窄等血流动力学异常。
脑源性调控失调:脑肿瘤、创伤或烟雾病影响中枢血压调节。
外源性干扰:激素药物滥用(如皮质醇)、维生素D过量、二手烟及空气污染。
贾丽娟指出,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肥胖、缺乏运动、电子屏幕成瘾及高脂高盐饮食等因素导致的儿童高血压发病率明显上升。此外,精神压力大、睡眠时间不足(尤其是青春期儿童)已成为儿童高血压发病的新诱因。
儿童血压如何测准?
贾丽娟认为,儿童血压测量需精准适配其年龄、性别、身高差异及生理状态波动,建议采用国际标准(AAMI/ESH/BSH)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并严格匹配袖带尺寸,儿科诊室应配备涵盖不同体型儿童(包括肥胖及需大腿测量者)的全系列袖带,以消除测量误差,确保结果真实可靠。操作流程分三阶段规范执行:
1.测量准备:测量前1小时避免运动、进食及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排空膀胱;静坐休息5分钟稳定情绪,减少干扰因素。
2.标准体位:儿童首选坐位测量右上臂桡动脉血压,右上臂支撑于与心脏同高的桌面,双腿平放不交叉;婴幼儿采用仰卧位,肘部外展45°,手臂需稳固支撑且肌肉放松。测量过程中始终保持安静,对哭闹儿童可用玩具安抚,避免血压假性升高。
3.规范操作: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听诊器置于肱动脉搏动点,充气至桡动脉消失点+20-30mmHg后匀速放气(2-3mmHg/s),以K1音初现为收缩压、K5音消失为舒张压(持续至0mmHg则取K4音变调),结果精确至2mmHg内。连续测量3次取后两次均值,异常者1周后复测;确诊需三次不同时段均值≥同年龄/性别/身高第95百分位或≥120/80mmHg(青少年)。疑似白大衣或夜间高血压者,需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验证。
世界高血压日主题对推动儿童高血压防治工作有何意义?
贾丽娟表示,今年世界高血压日以“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为主题,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科学规范的血压监测、综合干预措施及长期健康管理,就儿童高血压而言,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和全生命周期健康保护意义重大。其核心意义体现为三重维度。
精准测量:破解隐匿性与诊断难题
儿童高血压症状隐蔽且诊断阈值需动态调整,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高血压诊断阈值分别为:婴幼儿>100/60mm Hg,学龄前儿童>110/70 mm Hg,学龄期儿童>120/80 mm Hg,13岁以上者>140/90 mm Hg。此外,传统诊室测量易受“白大衣高血压”干扰,建议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今年世界高血压日主题强调“精准测量”,倡导家庭规范监测,推荐使用儿童专用袖带(气囊宽度覆盖臂围80%以上),每日早晚各测1次,连续3天取平均值,提高数据可靠性;动态监测普及,24小时监测识别夜间高压(≥120/70mmHg)及昼夜节律异常;推广AI柯氏音血压计,提升房颤、肥胖等特殊群体测量精准度。
有效控制:构建分层干预体系
非药物优先:限盐(日摄入<2.5克)、补钾(香蕉/菠菜)、每日60分钟运动(降压5-10mmHg),肥胖儿童减重4千克~5千克联合行为干预。
药物规范应用:非药物无效或靶器官损害时,优选ACEI/ARB类儿童适用药物,长效制剂稳定夜间血压。
病因闭环管理:50%~80%继发性高血压需筛查肾脏(尿常规/肾动脉超声)、内分泌疾病,实现精准治疗。
健康长寿:强调全生命周期健康观
儿童高血压若未及时干预,40%患儿成年后仍患高血压,且易并发心脑肾损害。今年世界高血压日主题所讲“健康长寿”旨在构建全周期防线:早期控制血压以减少左心室肥厚、视网膜病变等靶器官损伤,延缓心血管疾病进展;家校协同推广低盐饮食、规律作息,从儿童期培养终身健康行为;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儿童高血压筛查,建立“诊断-治疗-随访”网络,实现疾病防控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的转化。
贾丽娟强调,在“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主题下审视儿童高血压,其防治从单一疾病管理上升为全生命周期健康战略。依托技术创新与多学科协作,实现“治未病、防并发症、促健康”的目标,为儿童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科学路径。
专家小传
贾丽娟,女,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心血管内科主任, 河南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医学鉴定专家。已取得AHA专业认证急救技能培训证。曾先后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师从李小梅教授和北京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小儿心律失常诊治及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技术。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及院级“优秀人员”“优秀带教老师”称号。
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各种急危重症的处理,尤其擅长小儿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律失常、川崎病、心肌病、心肌炎、晕厥、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等疾病的诊治。
近年来发表中文核心及中华类文章10余篇,参编论著2篇,参与科研立项3项,河南医学科技奖2项,科普类文章10余篇。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
- 上一篇
摔一跤就会致命,如何破解“玻璃娃娃”凝血密码?
有一群孩子被称为“玻璃娃娃”,他们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奔跑打闹,因为小小的磕碰就可能流血不止,这可不是普通的“体质差”,而是一种叫血友病的遗传病。得了这种病的人就像身体少了“止血开关”,小伤口也可能变成大麻烦。
- 下一篇
【中国学生营养日】看孩子如何“吃”“动”才能身体棒、学习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新的营养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今年的5月20日是第36个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聚焦于“吃动平衡,身心健康”,倡导通过科学饮食和适量运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那么,处于学习成长关键期的孩子们该如何“吃”、怎样“动”才更有利于身心健康?河南健康网特邀河南省中医院膳食营养科副主任李倩倩,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