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跨越孤独之墙,走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之路

朱义如    2025-05-27郑大三附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3904 【查看证书】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2025年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的主题为“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这一主题将全社会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孤独症群体身上。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对外界的喧嚣与热闹似乎充耳不闻,对身边人的情感与需求也难以感知,他们就是孤独症患儿,也被诗意地称作“星星的孩子”。然而,这份浪漫称呼背后,是他们在融入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重重困境。关注孤独症患儿的社会融入,是我们构建包容、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

  孤独症患儿社会融入的困境

  (1)社交互动的“断层”

  孤独症患儿在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显著障碍。他们难以理解他人的表情、语气和肢体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图。例如,当别人微笑时,他们可能无法意识到这是友好的表示;在对话中,他们常常不能围绕话题展开交流,而是自顾自地说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无法给予对方恰当的回应。这种社交互动的“断层”,使得他们很难与同龄人建立和维持友谊,在集体活动中也常常显得格格不入。

  (2)行为模式的“独特”

  许多孤独症患儿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和兴趣爱好。他们可能会对某些特定的事物表现出过度的专注和痴迷,如反复排列物品、只玩一种玩具等。这些行为在他人眼中可能显得怪异,容易引起周围人的误解和排斥。而且,他们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日常的生活规律或环境发生改变,就可能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甚至出现哭闹、攻击等行为问题,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融入社会的难度。

  (3)沟通表达的“障碍”

  语言沟通困难是孤独症患儿面临的常见问题。部分患儿可能语言发育迟缓,到了该说话的年龄仍不会说话;有些患儿虽然能说话,但语言表达不清晰、不流畅,或者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语,缺乏主动表达自己想法和需求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在与他人交流时存在很大的障碍,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也难以理解他人的话语,从而影响了他们与社会的正常互动。

  助力孤独症患儿社会融入的策略

  (1)家庭:爱的港湾与启蒙课堂

  家庭是孤独症患儿社会融入的第一站。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耐心,理解他们的特殊需求,积极学习专业的康复知识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引导孩子进行社交训练,如教孩子眼神对视、模仿他人动作、分享玩具等。同时,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丰富的社交环境,带孩子参加各种亲子活动、社区聚会等,让孩子有机会与同龄人接触和交流。此外,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2)学校:包容的成长天地

  学校是孤独症患儿社会融入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营造包容、接纳的氛围,让其他学生了解孤独症,消除对他们的误解和歧视。教师可以根据孤独症患儿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予孤独症患儿更多的关注和指导,鼓励他们参与课堂互动;在课间休息时,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孤独症患儿与同学们一起合作、交流,逐渐融入集体生活。此外,学校还可以配备专业的资源教师或心理辅导教师,为孤独症患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社会:温暖的接纳怀抱

  社会的接纳与支持是孤独症患儿社会融入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孤独症康复事业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孤独症患儿及其家庭的合法权益。例如,建立更多的孤独症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为患儿提供专业的康复服务和教育;为孤独症患儿家庭提供经济补贴和医疗救助,减轻他们的负担。

  社区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关爱孤独症患儿的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公益讲座等,提高社区居民对孤独症的认识和理解,营造关爱孤独症患儿的良好社区氛围。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孤独症患儿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融入社会。

  (4)科技助力,开启融入新途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技术也为孤独症患儿的社会融入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创建模拟的社交场景,让孤独症患儿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进行社交训练,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应对能力。智能辅助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沟通软件等,可以帮助孤独症患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与他人进行交流。

  每一个孤独症儿童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他们有自己的光芒和节奏。让我们携手共进,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支持与关爱,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让这些星星在广阔的天空中不再孤独闪烁,而是与其他繁星共同组成美丽的星空 。

来源:郑大三附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