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的“神秘白盒药”:关于临床试验药物那些事儿
“大夫,这个药盒咋这么素啊?连个商标都没有。”
“您说的这个试验药靠不靠谱啊?”
“这个新药和我在药房买的有啥区别?”
“新药上市”常被视为医学进步的里程碑,但鲜为人知的是,一种药物从实验室走向药房柜台,往往要经历漫长而严格的临床试验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药物被称为“试验药”,它们与已经上市的常规药品有何不同?
身份地位:合法“上岗证”的差异
想象一下,临床试验药物就像正在参加入职考核的新员工,它们尚处于“试用期”,还没有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正式“工作证”,即未被批准上市。这些药物可能最终“转正”,成为常规药品,也可能因表现不佳而被“辞退”,即试验失败。
相比之下,常规药品则是已经通过严格考核的正式员工,它们持证上岗,工作内容和范围都有明确规定,包括适应症、用法用量等。
安全档案:了解程度的深浅
河南省肿瘤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贺宝霞介绍,对于临床试验药物,只有初步的“背景调查”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自动物实验和早期人体试验。就像新员工一样,它们的“性格特点”尚未完全摸清,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如无效或存在未知副作用。
而常规药品则经过了全面的“背景审查”,包括大量临床试验和实际使用数据。它们的“性格特点”已经被充分掌握,常见的不良反应都已记录在案,医生在使用时能够更有把握。
使用规则:谁可以用?怎么用?
临床试验药物的使用规则非常严格,仅限符合入组标准的参与者使用,就像“特邀嘉宾”一样。使用方式也必须严格遵循试验方案,不能随意更改。
常规药品则面向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就像“普通观众”一样。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地调整用药方案,使用方式更加灵活。
监管力度:管理严格程度不同
临床试验药物在研发过程中受到全程“重点监护”,从生产、包装、标签、运输、储存、发放、使用到回收、退回和销毁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它们需要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等相关法规和标准,验证试验用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药监局批准、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参与者的知情同意,多重担保确保万无一失。
常规药品的监管则相对宽松一些,它们会接受定期的质量抽查和不良反应监测,就像常规“健康体检”一样。监管部门主要关注它们的“工作表现”,即安全性跟踪。
获取途径:如何得到它们?
想要获取临床试验药物,就像参加限时限量的特供活动一样。这些药物仅在试验期间免费提供,部分试验药还可通过“同情用药”(对生命垂危、无药可用的患者使用临床试验药物)途径获得。但要想成为参与者,还需要经过严格的报名筛选审核流程,符合条件才能入组。
常规药品则可以通过常规销售渠道轻松获得,如医院、药店等。患者可以根据需要凭处方购买处方药,或者自行购买非处方药。
外观设计:如何区分它们?

从包装上,也能一眼区分出临床试验药物和常规药品。临床试验药物的包装通常简化,以白色或单色为主,避免商业化的图案或色彩。为了区分不同的试验组别,它们可能会通过颜色代码或编号来标识不同剂量组,如红色标签代表高剂量,蓝色标签代表低剂量。此外,包装上还会印有“仅限临床试验用”、申办方信息和方案名称等特殊标识。
常规药品的包装则更加品牌化,常有企业标志、防伪标识和品牌专属配色。为了方便患者使用,包装上还会提供患者友好信息,如掰痕(方便分剂量)、盲文标识(部分国家要求)和儿童安全瓶盖等。
总结与提醒
贺宝霞提醒,临床试验药物虽然免费,但需要承担未知风险;常规药品虽已获批上市,但仍需遵医嘱使用。
两者各有价值:前者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力量,后者则是保障当前治疗的有效手段。无论是考虑参与临床试验,还是日常用药,这些基本知识都能帮助做出更适宜的选择。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
- 上一篇
久坐族,腰痛如刀割?腰痛≠腰椎间盘突出
急性腰痛(病程≤4周)≠腰椎间盘突出,还可能是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 下一篇
开空调紧闭门窗制冷效果才好?医生提醒:当心室内空气攒“毒”
三伏天里,躲进空调房享受清凉是不少人的避暑首选。然而,这阵阵凉风背后,可能暗藏健康危机。 “我们科室就收治过几例化疗后的患者,他们在打扫久未居住的老房子时,因为没做好防护,吸入霉菌后患上了真菌性肺炎。”河南省肿瘤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何振说,长期不清洁的空调滤网,恰恰会制造出类似的致病环境,一旦空调开启,这些霉菌就会随着冷风在密闭空间里四处飘散。对于免疫力较弱的儿童、老人,尤其是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来说,吸入后可能引发真菌性肺炎——临床上,这类病例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