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年仅4岁罹患癌症,家长的直觉救了孩子

河南健康网 2025-07-243097

  孩子4岁,洗澡时家长发现孩子脖子上有个小包。检查结果显示:实性结节、钙化、淋巴结肿大。因年龄问题,手术迟迟未做。

  这位医生看完片子,只说了一句话:“是癌,要尽快做。”

  在临床中,像这样被误以为是“小毛病”的头颈肿瘤并不少见。因此,国际头颈肿瘤协会联盟(IFHNOS)将每年7月27日设为“世界头颈肿瘤日”,提醒公众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鼓了一个包,没人敢动刀

  4岁的乐乐(化名)活泼健康,平时身体没有不适。5月的某天,洗澡时乐乐妈妈意外摸到孩子脖子上的一个小鼓包,原以为只是“淋巴肿大”,但她不放心,还是带乐乐去当地医院检查。超声结果显示:甲状腺右叶实性结节,C-TIRADS 5类,双侧颈部多发异常肿大淋巴结。疑似甲状腺癌,并可能已经出现转移。但接下来的一个月,家长辗转了数家医院,医生都认为病情严重,却给不出明确方案。“太小了”“风险太高”“建议再观察”……是常听到的回复。

  “孩子的病,等得起吗?”家属焦急不安,决定换一家更专业的医院。

  一句判断,定下手术

  家长带着乐乐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找到头颈甲状腺外科副主任罗瑞华、副主任医师李鹏。

  罗瑞华查看检查资料后说:“这是乳头状甲状腺癌,已经合并区域性转移。虽然孩子年纪小,但手术不能再拖。我们可以做。”这句话,让家属终于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为了确保手术安全,罗瑞华和李鹏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MDT)。头颈甲状腺外科、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超声医学科、病理科等科室共同评估手术可行性与具体方案。

  这绝不是一台常规手术。

  一是乐乐只有4岁,颈部结构狭小精细,手术涉及双侧甲状腺切除和双侧颈部大范围淋巴结清扫,术野范围广、操作空间极窄。

  二是喉返神经细如发丝,甲状旁腺血供极为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声音嘶哑、钙代谢障碍等长期并发症。

  三是孩子年幼,麻醉维持与术中管理的难度也远高于成人。

  术前,团队制定了详尽的个体化计划:超声团队精准标记肿瘤位置及淋巴转移路径;麻醉团队为患儿定制镇静与呼吸管理流程;手术团队反复推演操作步骤,细化关键节点,优化神经与腺体保护策略。

  每一步,都是为了让这台高难度手术尽可能稳妥、安全。

  手术当天,罗瑞华和李鹏团队在显微镜放大下,逐层分离肿瘤,保护好每一根细小的神经和血管。历时4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3天,乐乐已能下床活动,恢复良好。

  回忆这场手术,李鹏说:“术前确实有过短暂的沉默。孩子太小,结构太细,我们必须把每一个步骤推演到极致。但最终让我们坚定下来的,是清晰的影像提示、团队的充分准备,还有那句来自家属的话:‘我们相信你们。’”

  孩子不喊疼,但身体会说话

  手术能顺利推进,除了医生的判断和团队的协作,更离不开家长的“在意”。儿童甲状腺癌早期通常没有典型症状,不发热、不疼痛,很多家长是在给孩子洗澡、穿衣时,偶然摸到颈部的一个小包块,才察觉异样。李鹏表示,乳头状甲状腺癌是儿童或青少年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类型,好发于15岁-19岁,发病率女性大于男性,其常见早期表现包括:

  颈部单侧或双侧不痛、不红、不热的包块,常被误认为“淋巴肿大”;

  包块质地偏硬、位置固定、缓慢增大;

  少数进展期患儿可出现声音嘶哑、吞咽不适;

  多数患儿精神状态良好,无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我们见过太多家庭,因为‘再观察一下’耽误病情,等回过神来,已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李鹏说。

  因此,如果在给孩子洗澡、穿衣时,发现颈部有异常包块,请别忽视。尤其是位置固定、质地偏硬、不易消退的,建议尽早就医检查。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