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宝宝的舌苔会说话!儿科医生教您读懂这张“健康地图”

张辉果    2025-07-25河南省中医院2004 【查看证书】

  作为儿科医生,每天都会遇到焦急的家长:“医生,快看看我孩子的舌苔,这么厚是不是积食了?”“孩子舌头上没苔,是不是身体太虚了?”……这些担忧背后,是家长对孩子健康的深切关注,也反映出大家对孩子舌苔变化的困惑与重视。

  在中医看来,舌头就像一面反映内脏健康的“镜子”。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变化尤快,舌象便成了观察孩子身体状况最直观的窗口之一。

  一、健康的儿童舌象:

  粉红小舌,薄白苔衣

  健康的儿童舌体柔软灵活,颜色呈淡红色,舌面润泽,舌苔薄薄一层,均匀铺在舌体中部,颜色为白色。中医认为,这层薄白苔是脾胃之气蒸腾向上、充养舌体的表现,是健康的标志。

  二、舌苔异常变化:

  宝宝身体的“无声信号”

  当孩子身体出现失衡,舌苔便会“说话”:

  1. 舌苔增厚、变白、变腻:多提示“积食”或“寒湿困脾”。

  临床表现:舌苔明显比平时厚,像覆盖了一层白色的“奶垢”,显得湿润黏腻(白腻苔)。孩子可能伴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成形或酸臭、口气较重,甚至呕吐、腹痛等症状。部分孩子舌苔白厚但干燥,多提示寒邪化热初期。

  成因: 小儿“脾常不足”,消化能力有限。过度喂养、饮食过于油腻甜腻、生冷食物摄入过多,或腹部受凉,都可能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阻,食物停滞或水湿内停。

  中医教您这样做:消食导滞 + 健脾化湿。

  调整饮食是关键!暂停肥甘厚味(油炸、甜腻、肉类过多)、生冷食物(冷饮、大量水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软烂面条、蔬菜泥。七分饱为原则。

  食疗方:

  (1)焦三仙水:焦山楂6g、焦麦芽6g、焦神曲6g(3岁以上用量),煮水代茶饮。消食化积效果好。

  (2)白萝卜粥:白萝卜切小块与大米同煮粥,健脾消食,顺气化痰。

  (3)薏米山药粥:炒薏米10g,山药50g,大米适量同煮。健脾利湿。

  小儿推拿:清补脾经(拇指桡侧缘,来回推)、揉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顺运内八卦(掌心内劳宫为圆心,半径至中指根2/3为半径的圆,顺时针运)、摩腹(顺时针揉肚子)。手法轻柔,每次操作3~5分钟。

  注意事项:避免滥用寒凉泻下药强行通便,注意保暖,尤其腹部。

  2. 舌苔变黄:多提示“内热”或“湿热”。

  临床表现:舌苔颜色发黄,可能厚也可能不太厚(黄薄苔或黄厚苔),常感觉舌面干燥少津(黄燥苔)或黏腻不爽(黄腻苔)。孩子可能伴有口臭、口渴喜饮、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小便黄、烦躁哭闹、睡觉不安稳,甚至发热、咽喉红肿。

  成因:积食日久化热;外感风热入里化热;气候炎热潮湿(暑湿);过食辛辣燥热食物。

  中医处理思路:清热 + 兼顾消食或化湿。

  调整饮食:严格忌辛辣、油炸、烧烤、膨化食品、甜腻糕点等易助热生痰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如冬瓜、黄瓜、芹菜、白菜)、适量当季水果(如梨、苹果)。保证饮水

  食疗方:

  (1)淡竹叶白茅根水:淡竹叶5g、白茅根10g,煮水代茶饮。清热利尿。

  (2)冬瓜薏米汤:冬瓜100g、薏米15g煮汤。清热利湿。适合湿热。

  小儿推拿:清胃经(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处,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清大肠经(食指桡侧缘,从虎口推向指尖)、清天河水(前臂正中,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退六腑(前臂尺侧,从肘横纹推向腕横纹,清热力强,视热证程度使用)。手法轻柔。

  注意事项:黄苔需辨别实热(苔黄厚燥)还是虚热(苔少或剥,伴黄苔)。虚热需滋阴为主(如沙参麦冬汤),不能单纯清热。黄腻苔(湿热)处理重点在化湿清热,饮食忌滋腻(如阿胶、熟地、过量牛奶)。

  3. 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地图舌/镜面舌):多提示“胃气阴两伤”

  临床表现:舌苔在舌面上出现一处或多处、大小不等的剥落区,边缘稍隆起,像地图一样(地图舌)。严重时舌苔几乎完全剥脱,舌面光滑如镜,舌质红(镜面舌)。孩子可能伴有食欲不佳、挑食、消瘦、面色少华、口干、大便干、易反复感冒或久咳。

  成因:多见于体质较弱、反复呼吸道感染、长期消化不良、热病后期的孩子。胃之气阴不足,不能上承滋养舌面。

  中医处理思路: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调整饮食:饮食温和易消化是基础。避免辛辣刺激、生冷坚硬的食物。可适当增加一些健脾养胃生津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南瓜粥、蒸苹果、莲藕、银耳羹。

  食疗方:

  (1)山药莲子粥: 山药(鲜50g或干15g)、莲子(去芯)10g、大米适量同煮。健脾益气养胃。

  (2)沙参麦冬瘦肉汤:北沙参10g、麦冬6g、瘦肉适量(焯水)炖汤。养阴生津润燥。适合阴虚明显者。

  (3)石斛玉竹水:石斛(干品3~5g)、玉竹5g,煮水代茶饮。益胃生津。

  小儿推拿:补脾经(拇指桡侧缘,从指尖推向指根)、揉二马(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揉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捏脊(从尾骨端捏至大椎穴,健脾效果佳)。手法宜轻柔缓慢,重在调补。

  注意事项:此类情况相对复杂,强烈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理!需准确辨别气阴损伤的程度和是否有其他兼证(如积滞、湿热未清)。切勿自行给孩子大补或过度滋腻,以免进一步阻碍脾胃功能。

  孩子的舌苔,是身体内部状况的一面小小“晴雨表”。学会观察它,能帮助家长更早地察觉孩子身体的微妙变化,及时调整喂养护理方式,防患于未然。当然,如果您对孩子的舌象和身体状况无法判断,请及时就医!

       来源:河南省中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