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黄金宝宝”全身换血 24小时的生命接力赢了!
近日,一名出生不到10小时的宝宝小杰(化名)因全身迅速黄染被紧急送入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
罕见“熊猫血”引发重度溶血
令人揪心的是,宝宝的母亲是罕见的A型RhD阴性血(俗称“熊猫血”),而宝宝发生了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胆红素急剧上升、伴随贫血,生命危在旦夕。
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主任付慧接诊后发现,小杰已出现了严重的溶血反应,如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听力损伤,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检查显示,小杰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已达到换血指征,需立即进行换血治疗。
争分夺秒,为宝宝争取生机!
由于母亲血型特殊,血源极其稀缺,抢救面临巨大挑战。
医护团队一边紧急联系输血科多方协调,从外地连夜调运RhD阴性血源;一边争分夺秒开展前期治疗:强蓝光持续照射,输注丙种球蛋白阻断溶血,输注白蛋白以减少游离胆红素入脑,全力为宝宝争取生机。
出生后20小时,“救命血”终于送达!
付慧带领团队迅速为小杰实施“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整个换血过程持续2小时,置换血量达患儿总血量的2倍。期间团队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不敢有丝毫松懈。换血完成后继续蓝光巩固治疗。
5天后,小杰黄疸值降至安全范围,贫血也得到纠正。经过12天的积极治疗,他健康出院了!
Rh溶血病是如何发生的?
RH溶血主要发生在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的情况下。
当母亲第一次怀孕且胎儿为RH阳性时,在孕期或分娩过程中,胎儿的RH阳性红细胞有可能进入母亲血液循环。目前的免疫系统会将这些RH阳性红细胞视为外来“入侵者”,从而产生抗体。
初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量相对较少,且多是不能通过胎盘的IgM型抗体,因此第一胎通常不会发病。
但当母亲再次怀有Rh阳性胎儿时,免疫系统就会迅速大量产生IgG型抗体。这些抗体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Rh抗原结合,引发严重的溶血反应。
什么是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重度黄疸最迅速、有效的方法,相当于给宝宝的血液进行一次“大清洗”。
该方法可换出部分血液中的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迅速降低胆红素浓度,避免脑损伤;同时纠正贫血,改善携氧能力,防止心力衰竭,缓解患儿病情。
血源选择
溶血病换血选择Rh血型同母亲,ABO血型同患儿,紧急情况下也可以选择O型血,红细胞与血浆比2-3:1。
换血量
一般为患儿血量的2倍(约150~180ml/kg),大约可换出85%的致敏红细胞和60%的胆红素及抗体。
换血途径
通常采用外周较大动、静脉进行换血,也可选用脐动、静脉同步换血。
注意事项
换血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定期检查血气、血糖、电解质、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换血时应均匀抽出和输入,严格保持出入平衡,全程约120分钟。
来源:河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
相关文章
- 中国肺癌治疗研究再登国际顶刊,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启鸣教授团队贡献突出力量
- 30余项免费、优惠检查项目!河南省9·12预防出生缺陷日主题公益活动即将启动
-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对口支援光山县中医院专家采用新理念更好地为基层患者服务——1例急性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损伤(PLRI)的治疗
- 刚出生的“黄金宝宝”全身换血 24小时的生命接力赢了!
- 5岁娃顿顿吃饱,咋被确诊“隐性饥饿”?
- 吸管杯秒变“凶器”热水喷溅 三岁娃儿面部大面积烫伤
- 老周、外甥女和姐姐相继患癌,莫非“家族魔咒”?专家:必须掌握这三个体检关键
- 23年坚守书写医者担当丨郑大一附院急诊科医生陈瑞波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金奖
- 首届“环郑大科创圈”(妇幼赛道)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暨儿童高质量发展中原论坛顺利召开
- 生死时速,多科联动!郑州九院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挽救急性心梗危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