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也会肾结石?这几个诱因,藏在日常生活里!
很多家长可能认为泌尿系结石是成年人的“专利”,然而,一颗颗小小的“石头”也可能悄悄在孩子的泌尿系统中形成,成为困扰他们健康的隐形杀手。
河南省儿童医院接诊的最小肾结石患儿只有4个多月。儿童泌尿系结石虽不似成人般常见,但其带来的疼痛和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今天,河南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学科主任杨艳芳为大家揭开儿童泌尿系结石的神秘面纱。
“石头”为何会长在孩子体内?
成人结石多与代谢和饮食习惯相关,而儿童结石的成因更为复杂多样,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代谢异常是儿童结石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例如,高钙尿症、胱氨酸尿症、高草酸尿症等,都会使尿中形成结石的物质浓度超标,最终逐渐聚集成石。
营养与饮水因素也是其成因。虽然不如成人直接,但长期饮水不足、高蛋白/高盐/高嘌呤饮食、过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都可能增加结石风险。对于婴幼儿,不恰当的奶粉冲泡(浓度过高)也曾是诱发因素之一。
此外,儿童肾盂输尿管结构异常、出现尿路感染、长期卧床、某些遗传性疾病或药物副作用也可能诱发结石。
警惕这些征兆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往往无法准确描述不适,需要家长明察秋毫。
疼痛:腰部或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肾绞痛),可向下腹部、会阴部放射。婴幼儿则表现为哭闹不安、烦躁、呕吐。
血尿:肉眼可见的红色尿液,或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的血尿是重要信号。
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时哭闹。
其他:部分孩子可能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等。
一旦怀疑,应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通过泌尿系B超作为首选无创检查,大多数结石都能被发现。必要时会采用尿路平片(KUB)或低剂量CT进行更精确地定位。
治疗方案因人而异,取决于结石的大小、位置、是否造成梗阻以及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
保守治疗:对于直径较小(如<0.5cm)且未引起严重梗阻的结石,可通过大量饮水、适当运动、以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排石或调整饮食来促进其自然排出。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这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利用冲击波从体外将结石击碎,然后随尿液排出。适用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儿。
微创手术治疗:对于较大、复杂或保守治疗无效的结石,可采用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开放手术:目前已极少应用,仅用于极其复杂的病例。
筑起防石“三道线”
预防儿童结石复发至关重要,需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预防。
1.足量饮水。保证孩子每日摄入充足水分,使尿液清亮淡黄,这是稀释尿中成石物质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
2.均衡饮食。遵循均衡膳食原则,避免过量摄入蛋白质、盐分和糖分。无需盲目补钙,正常饮食中的钙不会诱发结石。
3.对于由代谢疾病或解剖异常引起的结石,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原发病治疗和管理,定期复查。
来源:河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