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每40个孩子就有1个……
每40个孩子中就有1个会出现以下种种情况——耸肩、犟鼻子、挤眉弄眼、嗓子总发出“吭坑”声、不自觉抽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实则可能是疾病的信号,它就是儿童抽动障碍一个十分容易被误诊、被误解的疾病。
目前,中国有近600万抽动障碍症患儿需要被科学、理性对待。
“怪动作”是抽动障碍 不是“坏毛病”
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任纯明说,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会误认为是在“故意捣乱”,但这却是孩子无法控制的抽动障碍。
这是儿童神经发育出现问题,核心是“不自主抽动”。
据了解,儿童抽动障碍分为两类。
运动抽动:如眨眼、咧嘴、耸肩,常从面部开始,逐步波及头、肩、躯干;
发声抽动:“吭吭声”、清嗓子,还可能表现为咳嗽、哼唧,极少数会出现说脏话的情况。
该病十分狡猾,症状时好时坏,病因复杂,容易被误诊,还容易与癫痫、多动症混淆。
两类孩子高危 遗传+环境是关键
抽动障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两种情况风险更高。
遗传倾向:若孩子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小时候有频繁眨眼、清嗓子的情况,患病概率更高。
环境影响:孕期抽烟、喝酒、感染、营养不良;出生时缺氧、低体重;日常吃辛辣零食、含咖啡因饮料;家庭氛围紧张,如开学压力大加重症状,家长过度关注或严厉指责,会让孩子更紧张、抽动更频繁。
这些环境因素大多可调整,比如改善饮食、营造轻松家庭氛围。迅速行动起来,比盲目就医更有效!
三步应对 科学干预不盲目
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李婷婷说,当孩子出现不自觉抽动时,家长可按以下步骤处理:
冷静观察:记录症状,如抽搐次数、发作场景,是否影响社交。若偶尔出现、不影响学习生活,可能是“短暂抽动”,多数孩子会自行好转。
不强化负面:别呵斥,这会加剧孩子紧张,反而让症状变多。可多鼓励,如“你玩积木时没怎么眨眼,真棒”。
及时就医:若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逐渐加重,或影响日常交流,就需要带孩子去小儿神经专科门诊就诊。
温馨提醒:抽动障碍不是“不治之症”,也不是孩子的错。只要科学干预、家庭支持到位,多数随孩子年龄的增长,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
来源:河南省人民医院
编辑:刘斐斐 审核:荣强
- 上一篇
郑州九院为患者皮下植入一枚“清醒卫士”:长效“戒酒芯片”助力摆脱酒依赖
10月28日,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进行了一项创新的临床实践——心理医院二病区(戒酒中心)与普外科携手,成功为一名深受酒精依赖困扰的患者植入了“盐酸纳曲酮植入剂”。
- 下一篇
别样的感谢背后,是无数感动!她想提醒大家:这个部位的健康别忽略
“一年前体检就发现了,但自己也没啥感觉,我就没在意那么多!” 38岁的陈女士(化名)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一年前的体检中,发现了自己有甲状腺结节。因为没啥感觉,也不影响生活,自己就没在意太多。 直到最近结节突然变大,才到医院就诊,“医生,你看我这明显就鼓起来了,明明之前没啥感觉。”在郑州人民医院普通外二科(甲状腺)诊室中,陈女士这样问。 在进一步检查后发现,陈女士左侧的结节达到了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