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不爱说话”就是孤独症?识别早期表现的五大关键信号

徐海萍    2025-11-10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989 【查看证书】

  在门诊,经常能听到家长焦虑的提问:“我家孩子两岁还不怎么说话,是不是得了孤独症?”生活中,不少人也习惯性将“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与孤独症画上等号,甚至因误解对孤独症儿童投去异样眼光。事实上,“不爱说话”只是孤独症可能表现出的症状之一,而非唯一判断标准,更不能等同于孤独症本身。

  孤独症,又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是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特征并非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与重复刻板行为。早期识别与干预对患儿预后至关重要,但现实中,很多家长因对孤独症认知片面,要么将正常内向儿童误判为孤独症,引发不必要的恐慌;要么忽视孩子的异常信号,错过3岁前的黄金干预期。要准确识别孤独症的早期表现,需跳出“只看语言”的误区,重点关注以下五大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多在3岁前就会显现,家长可结合日常观察初步判断。

  信号一:社交沟通障碍—“身处人群,却像独自在孤岛”

  社交沟通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也是区别于普通内向儿童的关键。这类障碍不仅体现在“不会说”,更体现在“不愿互动”“不懂回应”,主要表现为缺乏主动社交意愿,往往很少主动发起互动,不会用表情、动作表达需求;难以理解社交信号,可能对他人的语言、表情、手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共同关注”能力,“共同关注”是儿童社交发展的重要标志,指的是与他人一起关注同一事物,并通过互动分享兴趣。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孤独症儿童可能语言发育正常,甚至能背诗、数数,但在“社交性语言”上存在明显缺陷——比如只会机械重复他人的话,不会主动提问,也不会根据场景调整语言,本质仍是社交沟通障碍的表现。

  信号二:语言发育迟缓或异常—“不只是不爱说,更是不会说”

  语言问题是家长最容易察觉的孤独症信号,但需区分“正常语言发育差异”与“病理性迟缓”。根据儿童语言发展规律,1岁左右能说简单的叠词(如“爸爸”“妈妈”),2岁能说2~3个字的短语(如“要喝水”“吃苹果”),3岁能说完整句子并进行简单对话(如“我今天去公园玩了”)。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孤独症或其他语言发育问题,并非所有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都是孤独症——有些儿童属于“单纯性语言迟缓”,通过语言训练就能改善;但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问题往往伴随社交障碍,需结合其他信号综合判断。

  信号三:兴趣狭窄与异常—“只对‘特殊事物’着迷,对普通玩具无兴趣”

  普通儿童的兴趣广泛,喜欢玩积木、绘本、户外游戏等,且兴趣会随年龄增长变化;而孤独症儿童往往表现出“兴趣范围极端狭窄”,对多数儿童喜爱的事物毫无兴趣,却对某些“非玩具类”物品或细节格外痴迷,常见表现包括痴迷无生命物体,比如长时间盯着旋转的风扇、车轮、排风扇,能持续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专注到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对感官刺激异常敏感或迟钝,部分孤独症儿童存在感官统合失调,对声音、光线、触觉、味觉等刺激反应异常;对“常规”的极端执着等等。孤独症儿童往往依赖固定的生活流程,一旦流程被打破,就会出现强烈的焦虑或哭闹。

  信号四:重复刻板行为—“无目的的机械动作,难以被打断”

  重复刻板行为是孤独症的另一核心特征,指的是儿童反复进行无明显目的、无实际意义的动作或行为,且难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打断,常见表现有身体重复动作:如反复拍手、跺脚、转圈、摇晃身体、踮脚尖走路;频繁眨眼睛、挤眉弄眼、歪头;用手指抠鼻子、抓头发,或反复触摸自己的身体部位(如肚子、耳朵);重复性操作行为:如反复拧瓶盖、转笔、按开关;把玩具拆开后无法组装,却反复拆卸同一部位;在纸上反复画同一条线、同一个图案(如圆圈、横线),不会画有意义的事物(如小动物、房子);这些行为并非儿童“调皮”或“无聊”所致,而是孤独症儿童调节自身情绪、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重复刻板动作获得安全感,一旦被强行制止,可能会出现情绪失控(如哭闹、尖叫、打滚)。

  信号五:情绪与行为异常—“情绪反应‘极端化’,难以安抚”

  普通儿童也会有情绪波动(如哭闹、发脾气),但通常能通过家长的安慰、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而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反应往往更极端、更难安抚,且情绪触发原因可能在家长看来“毫无道理”,主要表现为情绪爆发频繁且剧烈,情绪淡漠或反应迟钝,缺乏安全感与依恋障碍等。

  如何科学应对:“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是关键

  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孩子出现上述一种或多种信号,不必过于恐慌,但需及时采取行动—“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是改善孤独症儿童预后的核心。及时就医评估:首先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判断孩子是否为孤独症,以及孤独症的严重程度。同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避免误诊或漏诊;避免两个极端认知:一方面,不要将“不爱说话”“内向”等同于孤独症—很多内向儿童只是社交意愿较低,但能理解他人的社交信号,也有正常的语言发育和情绪反应,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交经验增加,会逐渐改善;另一方面,不要因孩子“会说话”就忽视其他信号—部分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语言发育正常,但存在明显的社交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若错过干预时机,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业、社交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尽早开展干预训练:若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干预训练应尽早开始—研究表明,3岁前是儿童神经发育的关键期,此时进行科学干预,能最大程度改善孩子的社交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孤独症是一种需要长期支持的神经发育障碍。随着干预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包容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在科学干预后,能够实现生活自理、融入学校,甚至在某些领域(如音乐、绘画、数学)展现出特殊天赋。作为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放下偏见与焦虑,通过科学的观察和评估,为孩子争取最佳的干预时机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步。

       作者: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 徐海萍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