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哼哼”“扮鬼脸”别急着批评,这可能是抽动障碍在作怪
最近两个月,李女士发现9岁的儿子小轩有些“怪怪的”。他总是不自觉地频繁点头、眨眼睛、抽鼻子,喉咙里还时不时发出“哼哼”或清嗓子的声音。李女士一开始以为是坏习惯,屡次批评纠正,却发现孩子越紧张,这些小动作反而越多。
然而,她注意到,当小轩专心致志地看电视或者跟小朋友跑着玩时,这些症状竟然奇迹般地减轻甚至消失了。晚上睡觉后,他一切正常。李女士非常焦虑,带着儿子找到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宋春兰主任。宋医生经过仔细问诊及行为观察,小轩被诊断为抽动障碍。
如果您也正在为孩子的类似行为而困惑、焦虑甚至自责,请别急着责怪孩子。这篇文章将带您科学地认识这个在儿童中并不少见的“小淘气”——抽动障碍。
一、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是一种在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特征是“抽动”。抽动是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重复的肌肉运动或发声。它可以分为两种:运动性抽动:表现为身体某部位的动作,如眨眼、点头、抽鼻子、耸肩膀、噘嘴等;发声性抽动:表现为口鼻、咽喉部位发出的声音,清嗓子、咳嗽、甚至说脏话(称为秽语)等。
二、抽动障碍的关键特征有哪些?
不自主: 孩子并非故意为之,很多时候他自己都意识不到。强行压制只会让孩子感到痛苦,且可能在之后“爆发”得更厉害。
波动性: 症状的频率、强度和类型会时好时坏,像波浪一样起伏。可能这段时间眨眼,过段时间又变成耸肩。
可短暂控制:部分孩子可以在短时间内(如上课、见陌生人时)有意克制。
三、家长应该怎么办?
面对孩子的抽动,家长的态度和做法至关重要。要做好以下“四要”与“四不要”。
(一)四要
1. 要理解与接纳: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不是孩子的坏习惯或故意捣乱。您的理解是孩子最大的心理支柱。
2. 要“忽略”症状:努力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要盯着看,不要讨论,更不要模仿或嘲笑。您的过度关注会变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加重抽动。
3. 要创造宽松环境:减轻孩子的学业和精神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体育锻炼。多鼓励、少批评,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4. 要及时就医:带孩子去正规医院找专业医生就诊。医生会进行专业评估,排除其他疾病,并给出科学的干预方案。
(二)四不要
1. 不要提醒和训斥:“别眨了!”、“不许清嗓子!”这类话请千万咽回肚子里。这只会强化孩子的行为,适得其反。
2. 不要过度焦虑:抽动障碍本身通常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且大部分孩子的症状在青春期后会显著减轻或完全消失。家长的焦虑情绪会传染给孩子。
3. 不要盲目进补或忌口:在没有明确证据表明与食物相关时,无需过度忌口,保证营养均衡更重要。任何补充剂或食疗都应咨询医生。
4. 不要相互指责:家庭成员之间不要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互相埋怨,应统一认识,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稳定、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孩子小小的身体里,可能正在经历一场我们看不见的“神经风暴”。就像案例中的小轩一样,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医生,更需要来自父母最坚定的理解、接纳和耐心的陪伴。当您放下焦虑,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您会发现,这些不请自来的“小动作”,也许只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小插曲。给予他们爱与空间,他们终将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身体,健康、快乐地长大。
专家小传

宋春兰,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河南省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副主任兼儿童发育行为科七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级心理治疗师,中级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拥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自闭症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康复医学会第一届出生缺陷防控和康复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发育行为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20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医疗、保健、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孤独症(自闭症、ASD)、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困难(LD)、语言发育障碍、智力障碍、抽动症、行为问题、情绪问题、饮食障碍、睡眠问题、遗尿症等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和家长指导。
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承担河南省卫计委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项,发表相关核心期刊及国家级论文10余篇。
主编新形态教材、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教材《婴幼儿心理与行为测评》。
作者: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发育行为科宋春兰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