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娃顿顿吃饱,咋被确诊“隐性饥饿”?
被“吃饱”耽误的5岁男孩聪聪
“大夫,我家孩子近几个月老是感冒、不太想吃饭、幼儿园老师反映上课老走神,这是咋回事儿?”在郑大三附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段桂琴的诊室,5岁男孩聪聪(化名)的妈妈面露愁容。
聪聪看起来不瘦,甚至有点“肉乎乎”,但面色、口唇、眼睑结膜色泽苍白,头发也有些干黄。他的身高较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偏矮,体重正常,但精神稍显萎靡。
询问得知,聪聪平时能吃一大碗白米饭或面条,爱吃红烧肉、炸鸡翅,而且基本每天都吃。不爱吃鱼和豆制品,所有绿叶蔬菜、胡萝卜、西兰花等一概拒绝,只接受土豆、黄瓜,偶尔吃一点西红柿炒蛋里的西红柿。只喝市售瓶装的苹果汁和橙汁,很少吃完整水果,渴了只喝果汁饮料或乳酸菌饮料,很少喝白水。
爷爷奶奶认为“孩子能吃胖就是福”,父母觉得“只要他肯吃饱饭就行”,为了让聪聪吃饭,经常用“吃完饭就能吃零食”作为交换条件。
经过仔细检查和饮食评估,聪聪被诊断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种微量营养素缺乏。
“聪聪这是典型的隐性饥饿,是饮食结构失衡、家长喂养观念误区共同导致的。”段桂琴介绍,在门诊中,因隐性饥饿相关问题前来咨询或被发现存在隐性饥饿的孩子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但它很少以“医生,我孩子隐性饥饿了”这样的主诉出现,而是像聪聪那样以“反复感冒”“食欲不振”“脸色不好”“注意力不集中”“长得比同龄人慢”等问题来看诊。
什么是隐性饥饿?
段桂琴介绍,隐性饥饿并非指肚子饿,而是人体因营养不均衡或缺乏某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处于“隐藏的”营养饥饿状态。即一个人可能吃饱甚至热量过剩(超重或肥胖),但食物中缺乏维持健康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铁、锌、碘、钙、硒等)和必需氨基酸。
身体就像复杂的机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宏量营养素)是燃料,让机器运转;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营养素)是润滑油和螺丝钉。若只加满燃料,缺乏润滑油和关键小零件,机器短期内能转,长期则会磨损、故障,甚至报废。
长期隐性饥饿会对儿童造成哪些伤害?
段桂琴提醒,长期隐性饥饿不如急性营养不良引人警觉,它悄无声息影响儿童发育的关键系统,部分伤害不可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认知功能、IQ永久降低,有执行功能与行为问题,影响未来学业和社交。
2.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活性下降,导致发育迟缓、骨骼结构改变。
3.视力丧失。
4.患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风险远高于常人,这种代谢模式改变深刻且长期有效,为成年患重大慢性病埋下伏笔。
哪类孩子是隐性饥饿的高发人群?
段桂琴指出,隐性饥饿风险贯穿整个儿童期,但以幼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尤其是女孩)几个阶段尤为关键和高发,以下几类孩子是高发人群。
1.挑食、偏食、厌食儿童:是核心高危人群,不吃蔬果肉类、食欲差,切断微量营养素来源。
2.辅食添加不当婴幼儿:过早或过晚添加、种类单一、以汤为主家庭的孩子。
3.过敏性疾病患儿:如牛奶蛋白、鸡蛋、多种食物过敏儿童,需规避特定食物,易造成营养缺口,要在医生指导下找替代方案。
4.消化系统疾病孩子:如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乳糜泻等,影响营养素吸收。
5.贫困或食物获取受限儿童:家庭经济限制,饮食以主食为主,缺动物性食物和新鲜果蔬。
6.纯素食家庭孩子:规划不周易缺乏维生素B12、铁、锌、钙等动物性食物来源的营养素。
7.超重/肥胖儿童:胖孩子更易隐性饥饿,饮食能量过剩但营养不足,高糖高脂加工食品挤占健康食物空间,维生素D、铁、钙等缺乏比例高。
8.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先天储备不足、后天生长需求高,需强化营养。
如何预防或改善隐性饥饿?
段桂琴强调,儿童隐性饥饿的伤害不可逆,因其发生在儿童生长发育关键且迅速的“机会窗口期”,错过此窗口,补充营养只能“弥补”而非“重塑”。预防胜于治疗,需从生命早期重视均衡营养,杜绝隐性饥饿。
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
1.摒弃“吃饱=吃好”,从追求“量”转变为追求“质”与“多样性”,关注食物种类而非碗数。
2.理解“餐桌上的彩虹”原则,不同颜色食物富含不同营养素,每日搭配红、绿、黄、紫、白等不同颜色食材。
3.放下焦虑,保持长期主义,改善挑食偏食非一蹴而就,持续提供和引导,新食物可能需尝试10-15次才被接受,可换做法再试。
其次,打造均衡膳食模式。
1.遵循“膳食宝塔”原则,主食粗细搭配,蔬菜水果保证量和色,蛋白质优质多样,保证每日奶量。
2.巧用“三餐两点”制,保证正餐主导地位,用健康加餐弥补营养缺口,固定时间,将零食换为健康“点心”,避免高热量低营养食品。
再次,优化烹饪与喂养技巧。
1.烹饪技巧:将孩子不爱吃的蔬菜切成可爱形状或混入馅料,打碎成泥混入食物,利用天然调味品,减少糖盐依赖,多采用蒸、煮等方式,保留营养素。
2.喂养技巧:让孩子参与,营造氛围,不强迫不贿赂。
最后,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1.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食欲,使人偏爱高热量食物。
2.增加户外活动,每日至少1小时户外活动,晒太阳促进钙吸收,运动增加能量消耗。
3.保证足量饮水,首选白开水,避免含糖饮料。
专家小传
段桂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保健部党总支书记兼儿童保健科主任/儿童发育行为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认证行为副分析师(BCaBA),心理治疗师。
在30多年的儿科临床及儿童心理卫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长期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在儿童发展心理学、行为医学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主要从事儿童各种心理行为疾病与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早期教育、智力开发等研究。
擅长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症、学习困难、语言发育障碍、智力低下、儿童情绪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障碍等方面的诊治干预及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咨询和治疗。
曾赴香港协康会、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学习。先后承担省卫生健康委、教育厅科研项目6项,发表相关文章100余篇,SCI 8篇,编写著作五部,获省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
相关文章
- 5岁娃顿顿吃饱,咋被确诊“隐性饥饿”?
- 吸管杯秒变“凶器”热水喷溅 三岁娃儿面部大面积烫伤
- 老周、外甥女和姐姐相继患癌,莫非“家族魔咒”?专家:必须掌握这三个体检关键
- 23年坚守书写医者担当丨郑大一附院急诊科医生陈瑞波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金奖
- 首届“环郑大科创圈”(妇幼赛道)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暨儿童高质量发展中原论坛顺利召开
- 生死时速,多科联动!郑州九院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挽救急性心梗危重患者
- 活动预告!河南省儿童健康“五小”专项暑期服务月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专场活动来了
- 6次取卵,4年坚持,终于圆了她的母亲梦…...
- 深夜被半边头痛惊醒,一周一次持续十小时 专家:无法根治,但做到这两点可有效控制
- 开学倒计时:儿科给娃的“秋季闯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