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疾病资讯

疾病资讯

10岁女孩突发呕吐昏迷,罪魁祸首竟是它!

刘婷婷    2025-08-28河南省儿童医院3173 【查看证书】

  10岁的女孩小雨(化名)像往常一样起床准备上学,却突然告诉妈妈自己头晕得厉害,随后开始频繁呕吐。

  起初家长以为只是肠胃不适,但6小时后,小雨逐渐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很快进展为浅昏迷状态,期间还伴有一次发热,体温升至38.5℃,家人慌忙将其送到北京儿童医院郑州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

  接诊医生结合症状迅速判断:颅内感染可能性极高。住院当天就为小雨安排了腰椎穿刺术,发现脑脊液浑浊,白细胞数远超正常范围——确诊化脓性脑膜脑炎!

  万幸的是,规范抗感染治疗很快见效。第8天复查腰穿结果显示脑脊液清亮,白细胞数回归正常,小雨的意识也逐渐清醒。

  几天后小雨再次发热,河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学科主任王媛查房时发现小雨鼻子里“流清水”,这立刻引起了她的警觉。

  虽然儿童化脓性脑膜脑炎病情复杂,发热反复要排除感染反弹、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或是药物热,但更要警惕清水样鼻涕是否是“脑脊液鼻漏”,于是立即送检“清水”。很快,检测结果印证了王媛的诊断思路——那看似普通的“清水”,不是鼻涕,而是保护大脑的脑脊液!

  小雨妈妈说之前也发生过类似情况,想着是普通的流鼻涕,故未将此情况告知医生。

  找到“元凶”后,继续抗感染治疗,抬高床头,避免剧烈活动,密切监测鼻漏情况。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小雨的鼻漏逐渐停止,体温稳定,住院19天后康复出院。

  一、颅腔“漏水”非小事

  “孩子流鼻涕不是很常见吗?怎么会是脑脊液?”家长看到这里都会疑惑。

  感冒、鼻炎、过敏都可能让孩子流鼻涕,但有一种类似“流鼻涕”的情况是较为罕见的脑脊液鼻漏,它和普通鼻涕有着本质区别,一旦误判,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脑脊液是脑室及蛛网膜下腔里的无色透明液体,是保护大脑和脊髓的“生命液体”,它像柔软的“缓冲垫”,能减少大脑受冲击,还能为脑组织输送营养、清除代谢废物和炎性渗出物。

  正常情况下,颅腔和鼻腔互不相通,由颅骨和鼻腔的骨头组成的“屏障”隔开,脑脊液在密闭的颅腔内循环不会外流。

  01

  普通鼻涕

  通常会随着感冒好转而减少,可能会变黏稠、出现颜色(比如黄色、绿色),擤鼻子后暂时会停止。

  02

  脑脊液鼻漏

  流出的液体始终是“清水样”,不受感冒症状影响,可能持续流出,低头、弯腰、咳嗽时流出量还会增多,擤鼻子后很快又会渗出,部分可能还会伴有头痛(颅内压变化引起)。

  二、疑似脑脊液鼻漏三步应对法

  正常情况下,颅腔是封闭的无菌环境。一旦发生鼻漏,颅腔就与鼻腔相通,细菌可能逆行进入颅内,引起感染。反过来,感染也可能破坏组织,加重鼻漏,形成“感染➝漏液➝再感染”的恶性循环。

  面对疑似情况,家长的正确应对至关重要。既不能慌,更不能乱操作。记住这3步,帮孩子规避风险。

  01

  先观察,勿盲动

  孩子流清水样鼻涕,特别是感冒好后仍持续,或低头、咳嗽时增多,先别急着擤,用纸巾轻擦观察。

  警惕脑脊液鼻漏:始终清澈、无异味、量多难止。

  可能是普通鼻涕,但仍需留意:变黏稠、有颜色、随感冒减轻。

  02

  这3件事不做

  勿用力擤鼻,可能增加鼻腔压力,加重漏液或致颅内感染。

  勿堵用纸巾或棉签塞鼻腔,会损伤黏膜,增加感染风险。

  勿剧烈跑跳、喊叫等,会升高颅内压。

  03

  关键信息就医时要准确描述

  液体流出的时间、性状(是否为清水样、是否随体位变化);孩子是否有发烧、头痛、精神差、呕吐等症状;近期是否有感冒、外伤(如头部撞击)等情况。

  因此,如果发现孩子鼻腔持续流出清水样液体,尤其在感冒后仍反复发生,即使没有其他不适,也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避免危险。

  三、预防关键看这里

  脑脊液鼻漏的发生,很多时候与颅内感染、头部外伤等有关,因此日常预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预防颅内感染

  儿童免疫力较低,感冒、肺炎等感染若未及时控制,可能通过血液等途径引发颅内感染,进而增加脑脊液鼻漏的风险。因此,平时要注意保暖,随天气增减衣物,避免反复感冒;如果孩子出现发烧、头痛、精神差、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保护头部免受外伤

  玩耍时注意安全,避免剧烈撞击头部,如果孩子发生头部外伤后,出现鼻腔流清水、头痛、呕吐等症状,即使当时没有明显不适,也建议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潜在问题。

  来源:河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