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疾病资讯

疾病资讯

“不是懒,不是作,是我的大脑在‘超载’”—— 一位26岁女孩与ADHD抗争的20年

宋春兰    2025-11-20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6946 【查看证书】

  当我们看到“一个26岁的女孩(我们称之为小A),发现注意力不集中20年”这样的描述时,第一反应可能是惊讶。注意力问题不是小孩子才有的吗?怎么持续了20年?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主角——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一个并非儿童专属,且常常被深深误解的神经发育障碍。

  一天,一位26岁的姑娘带着多年的困惑找到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发育行为科的宋春兰主任医师,自述从6岁起,就被“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的阴云笼罩——学习上:上课听不进去,作业拖拉,尽管背诵能力不差;行为上:冲动、易怒、幼时多动、爱招惹同学;生活上:启动任何任务都异常困难,包括洗澡、洗衣服、起床这类日常小事。房间凌乱不堪,甚至到了“猫屎拉在床上都能忍受,懒得收拾”的程度。心不在焉,丢三落四,没有时间概念,不会计划安排事情。

  这些表现,在过去很容易被贴上“懒”、“没毅力”的标签。小A就在这样的误解中挣扎了20年。直到近两年,她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情绪低落、胡思乱想和入睡困难。这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在ADHD症状中挣扎,导致身心俱疲后常见的共病问题。

  一、重新认识ADHD:它不只是“多动症”

  ADHD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由神经生物学基础决定的发育障碍。它的核心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它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ADHD患者的大脑“油门”和“刹车”系统与常人不同。

  1. 它不只是儿童病:约50%~6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成年ADHD的表现往往更内化,多动可能变为内心的躁动不安,但注意缺陷和执行功能困难依然是核心。

  2. “懒”是症状,不是本性:小A“懒得”收拾,并非道德问题,而是源于ADHD的核心缺陷——执行功能障碍。这就像大脑的“首席执行官”罢工了,导致启动任务、组织规划、时间管理、持续专注等高级功能全面瘫痪。她不是不想做,而是大脑“卡住了”,无法发起行动。

  3. 拖延的真相:并非所有事都拖延。对于能带来即时强烈刺激和愉悦的事情,ADHD大脑同样可以高度投入。但对于枯燥、需要持续动脑子的任务,由于多巴胺分泌不足,大脑无法感受到足够的动力,从而陷入严重的拖延。

  4. 情绪的风暴:ADHD患者常常伴有情绪调节困难。他们可能比常人更冲动、更易怒、情绪反应更强烈。小A的“冲动易怒”正是典型表现。

  5. 遗传的影子:案例中提到小A的母亲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非常符合ADHD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特点。

  二、从误解到理解:当ADHD遇上焦虑

  小A近两年的焦虑和抑郁,是ADHD长期未被识别和妥善处理的常见后果。试想一下,当你持续因为“做不到常人轻易能做到的事”而被指责,当你的生活总是一团混乱,当你的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种长期的挫败感、自我怀疑和压力,足以压垮任何人。

  小A的故事并非个例。无数成年人,尤其是女性,因为其多动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型),在童年时期被漏诊,直到成年后在学业、工作和人际关系的重重压力下才暴露出问题。

  三、请记住以下几点

  1. ADHD是一种疾病:并非性格缺陷、教养不当、意志力薄弱或故意“不听话”。它有其生物学基础,涉及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异,特别是与执行功能、奖励系统和情绪控制相关的脑区,如前额叶皮层。

  2. 寻求专业诊断:儿童发育行为科、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可以通过详细的评估做出诊断。

  3. 治疗是有效的: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等,能显著改善核心症状和共病问题。

  4. 理解和接纳是关键:对于ADHD患者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身边人的理解。请不要再对他们说“你就是懒”,而是说“我明白这对你来说很难,我们一起想办法”。

  小A虽然有一些情绪问题,但自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这正是在重重困境中,对自我价值的坚守。ADHD是她生命的一部分,但它不能定义她的全部。通过科学的认识、正确的治疗和系统的自我管理,ADHD患者完全可以找到与症状和平共处的方式,通过正确的诊断和综合性的治疗,绝大多数ADHD患者可以显著改善症状,发挥其潜能、创造力、热情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告别误解,从科学认识ADHD开始。

       专家小传

       宋春兰,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河南省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副主任兼儿童发育行为科七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级心理治疗师,中级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拥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自闭症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康复医学会第一届出生缺陷防控和康复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发育行为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20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医疗、保健、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孤独症(自闭症、ASD)、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困难(LD)、语言发育障碍、智力障碍、抽动症、行为问题、情绪问题、饮食障碍、睡眠问题、遗尿症等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和家长指导。

       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承担河南省卫计委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项,发表相关核心期刊及国家级论文10余篇。

       主编新形态教材、婴幼儿托育相关专业教材《婴幼儿心理与行为测评》。

编辑:王净丽   审核:荣强